发布时间:2024-10-28作者:来源:点击: 次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前 言
琴、棋、书、画所谓文人“四艺”,早在唐人张彦远所编《法书要录》中就将四者并称,此四艺无论从艺术还是哲学方面,它们的内在都是相通相融的。而绘画以其独有的对图像的表现力,其包容性更是超越性的存在。
“琴声虽可状,琴意谁可听?”琴曲虽难以传世,但琴带给人的感受仍可仰赖诗文流传千年,然而弹奏古琴的场景和氛围更向何处寻?答案就在丹青绘事之中。画面无法发声,但中国传统绘画最擅营造意境,透过画面,我们似乎能听到悠扬的琴声,这便是通感的能力,也是本次展览标题的由来。
本次展览遴选数件历代精品绘画,带大家一睹古琴之美,领略古人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
力 匕
太古遗音
古琴起源与演变
阝 勹
廴 匚
厶
在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古琴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关于古琴的发明者,说法不一,东汉蔡邕在《琴操》中称伏羲发明古琴,东汉应劭在所辑《风俗通义》中说是神农,西汉戴圣在所编《礼记·乐记》中说是舜。古琴也因此被称为“帝王之器”,古琴音乐也被称为“太古遗音”。当然这些古琴起源的说法都不足信,但在有据可靠的历史中,古琴至晚在西周时已经出现。
例如《诗经·鹿鸣》中:“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在《关雎》中,有“琴瑟友之”;《常棣》中亦道“如鼓琴瑟”。
在这里也可以得到的重要信息是,古琴除了后来为人熟知的独奏功能,还兼具合奏的功能,而且在古琴发明之初,便是群乐的一部分,被用于在祖先宗庙的祭典以及其他庄严的场合演奏,后来也在宴会上作为娱乐宾客之用。在敦煌壁画莫高窟220窟主室北壁的乐舞图中便可以看到弹奏古琴的乐师。
名称:敦煌壁画莫高窟220窟主室北壁(局部)
材质:墙面重彩
时期:唐代
在大量古文献中记载着,周朝晚期,琴除了用于管弦乐队之外,也经常用于独奏。而关于形制,古琴原本只有五根弦,代表中国的五个音阶,之后增加了两根弦代表两个半音,于是五弦增加为七弦,这种改良据说在周朝便已出现。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至晚到魏晋南北朝时,五弦琴和七弦琴都是并存的,魏晋嵇康在《赠秀才入军》中写“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便以五弦来代指古琴。同样,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嵇康和荣启期二人所弹奏的便是五弦琴。
名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砖图(局部)
材质:砖石
时期:魏晋南北朝
馆藏地:南京博物院
到了唐代,古琴的形制基本趋于成熟,七弦琴逐渐成为主流,我们可以从《调琴啜茗图》中看到七弦琴的影子。
名称:调琴啜茗图
作者:周昉
尺寸:28cm×75.3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唐代
馆藏地: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除了较为普遍的五弦、七弦,还有少量非典型琴制,如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战国早期素漆十弦琴。琴身分为音箱和尾板两部分,琴面隆起,刻有弦纹;首端岳山有勒弦痕迹,共有十个弦孔。
名称:素漆十弦琴
材质:木材、漆
时期:战国早期
馆藏地:湖北省博物馆
除了古琴的形制,弹奏的方式也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五代以前古琴的弹奏方式,以斜坐于地琴身斜置腿上的演奏方式为主。
名称:陶抚琴俑
材质:陶土
时期:汉代
馆藏地:宜宾市博物馆
名称:北齐校书图
作者:杨子华、阎立本
尺寸:29.3cm×122.7cm(画心)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魏晋南北朝
从抚琴俑和《校书图》中琴者的动作和古琴的放置可以明显地看出弹奏古琴的姿态,此外从前文《调琴啜茗图》中弹琴的女子的动作,也能够看到其中的共同点。
然而到宋代,情形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最早出现于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中。
名称:听琴图轴
作者:赵佶
尺寸:147.2cm×51.3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北宋
馆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文人地位显著提升,文人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文人有了更多的上升通道,文官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文人文化兴盛,诗词、书画、文学创作得到重视,文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同步提高。
此件《听琴图》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画面正中绘一株苍松,有修竹与凌霄陪衬,松下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七弦琴平置于琴桌之上,弹琴者高坐桌边,正面弹奏。这种演奏方式和格局的出现取代了五代以前那种斜坐于地斜置古琴的弹奏的方式。
在宋代以后,古琴平放,琴者正坐弹奏的方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标准。
力 匕
意韵悠深
古琴曲的意义
阝 勹
廴 匚
厶
从古琴思想体系而言,古代琴曲可以根据主题大致分为五类,每种类型包含一些思想类型相同的琴曲。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与这些类别相对应的绘画,来感受其中贯通的思想,并从中找到古琴的影子。
第一类:描述道家色彩的玄秘之旅
道家色彩的琴曲在数量和内容的丰富程度上,排在全部曲目之首。大部分出色的道家琴曲属于“玄秘之旅”的类型。这些飘逸的古琴曲解放了演奏者被桎梏的心灵,使他们能够神游于仙人所居的高玄秘境,得窥长生不老的秘密。
一种是描绘幻想中的神仙相聚或畅游仙境:
名称:聚仙图卷(局部)
作者:龚开(传)
尺寸:29.2cm×374.7cm
材质:纸本水墨
时期:元代
馆藏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名称:紫府仙山图轴
作者:王蒙
尺寸:88.8cm×31.8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元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另一种描绘虽不符合“玄秘之旅”的主题,但描绘理想的桃源隐居生活:
名称:桃源仙境图
作者:仇英
尺寸:175cm×66.7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天津博物馆
名称:玉洞仙源图
作者:仇英
尺寸:169cm×65.5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二类:儒家性质的怀古琴曲
第二类琴曲则有着较为浓厚的儒家性质,在这个范畴中,有许多与孔子相关的作品,据说孔子同样是位非常高明的琴人。
名称: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图
作者:佚名(明)
尺寸:57cm×33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孔子博物馆
古琴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强调“礼”“仁”“义”“智”“信”五常,古琴音乐则被看作是修身养性、体现仁义道德的重要方式。古琴曲多含教化意义,强调和谐、中正、平和,与儒家的中和之道相契合。儒家学者常以弹琴来陶冶性情,认为弹琴能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第三类:文学作品改编的乐曲
琴曲中有不少出自于经典的文学作品,如《诗经》、《离骚》、《归去来兮辞》等,其中最经典的当属《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出自战国《列子·汤问》,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琴师俞伯牙与知音者钟子期的故事。这一文学典故,不止被改编为古琴曲,还被后世的画家不断地进行创作描绘。
名称:高山流水图
作者:刘松年
尺寸:85cm×46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南宋
馆藏地:私人收藏
名称:人物故事图2-高山流水
作者:仇英
尺寸:41.4cm×33.8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四类:描写自然的琴曲
古琴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其制作材料、演奏意境和声音传达上。古琴采用天然木材制作,其音色与木材的纹理、生长环境紧密相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演奏古琴时,琴音悠扬,如流水、风声,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联想和感悟。古琴音乐传达出一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表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深厚情感。
对于山水之美、四季之美、自然风物,古人都能从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其中蕴藏的韵律美。
名称:雪景图轴2
作者:文徵明
尺寸:122.2cm×31.9cm
材质:纸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春山积翠图轴
作者:戴进
尺寸:141.3cm×53.4cm
材质:纸本水墨
时期:明代
馆藏地:上海博物馆
名称:松谷抚琴图轴
作者:吴伟
尺寸:160.9cm×90.8cm
材质:绢本水墨
时期:明代
馆藏地:上海博物馆
名称:携琴赏月图轴
作者:李仪
尺寸:159.1cm×101.5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上海博物馆
文人在不同时节、不同环境中,或抚琴、或携琴,目的都是为了身处于自然之中,以琴声与自然进行对话,从自然之美中体悟琴声之美。
第五类:描述文人生活的琴曲
这一类琴曲出现较晚,大致在宋代才开始出现,它们歌颂学者悠闲时光的欢乐,表达对文人理想生活的向往。
名称:江乡清夏图卷(局部)
作者:刘松年
尺寸:31.6cm×503.5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南宋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茅屋抚琴图轴
作者:华嵒
尺寸:158.5cm×65cm
材质:纸本水墨
时期:清代
古琴在古代文人生活中象征着高雅、修养和品德,是文人雅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它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文人抒发情感、陶冶情操的工具
力 匕
和合共生
古琴的联想
阝 勹
廴 匚
厶
文人传统将学者与许多特殊事物联结在一起,它们被视为文人生活的象征,而古琴在其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这些特殊事物中有一些被认为和古琴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鹤、梅、松。
早在任何文人传统建立起来之前,这些事物与古琴就已经产生关联了,但我们未必可以准确推断这些关联产生的时间。不过,后世的文人传统认为,纯粹是由于美学上的原因而产生关联:
当学者在花园亭阁里弹奏古琴时,应该有鹤在身边闲逸地高视阔步,其优雅的动作可以启发琴人的指法韵律,偶然发出的鸣叫则能将琴人的思绪导向未知的事物。鹤也被描述为非常热爱古琴音乐。
《青莲舫琴雅》提到:
“林和靖喜琴,每一鼓则二鹤起舞。”
名称:琴鹤图轴
作者:文徵明
尺寸:63.4cm×29.2cm
材质:纸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一梧轩图轴
作者:卞文瑜
尺寸:100cm×44.5cm
材质:纸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称:葑溪会琴图卷(局部)
作者:吴历
尺寸:40cm×136.2cm
材质:纸本水墨
时期:清代
馆藏地:上海博物馆
梅花的雅致之美,让中国画家和琴人从未对它感到厌倦。人们欣赏梅花高雅的颜色与柔和的芬芳,也欣赏柔软纤薄的花瓣与弯曲粗糙的枝干形成的奇趣对比。
文人的理想便是在山中某处拥有一座四周以梅树围绕的小屋,当微风吹拂,落梅可以让他领悟指法中更为微妙的精神;或将梅枝插在书房的花器中,得一方安心佳处;又或者携琴访梅,感受它们共同的精神品格。
名称:梅下横琴图轴
作者:杜堇
尺寸:177cm×90.3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名称:梅石抚琴图轴
作者:仇英
尺寸:108.4cm×31.1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梅花山馆图轴(局部)
作者:吴历
尺寸:104.3cm×52.1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清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千年来,画家经常以孤独屹立于峭壁上的老松为题材进行创作,而文人凝视松树古拙外表的时候,文人将会再次认识到笼罩着古琴与琴学的古典氛围。众所周知,作为长寿的一种古老象征,松树被认为具有超凡的生命力:在冬季,它们依然苍翠挺拔;多节的古松也常常使人联想到矍铄的老人。松树也经常与古琴联系在一起:如果琴人不是被描写成端坐在梅林中鼓琴,那么他就一定是在几株松树的阴翳下,盘坐于一块长满青苔的岩石上抚琴。
名称:松下独坐图(局部)
作者:倪瓒、王蒙
尺寸:119.9cm×56.1cm
材质:纸本水墨
时期:元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松涧横琴图页
作者:朱德润
尺寸:24.7cm×26.9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元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琴音高调图镜片
作者:梅清
尺寸:24cm×33.5cm
材质:纸本设色
时期:清代
馆藏地:私人收藏
力 匕
超脱世俗
绘画中的琴人
阝 勹
廴 匚
厶
1790年,钱德明神父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音乐的论著,他对古琴之于中国文人的深层意义印象深刻。他说:“总之,中国人说古琴的构造、形状及关于它的一切都有学问,每一件事都表达了特殊的意义或象征……只有圣贤之人可以弹奏古琴,一般人只能满足于怀着最虔敬的心在沈度宁静中深思。”
这里所说的“圣贤”,一种是德高望重的学者,比如孔子。
名称:孔子圣迹图之在陈绝粮图
作者:佚名(明)
尺寸:57cm×33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孔子博物馆
除了学者之外,另一类便是帝王。
名称:帝王道统万年图册(二十二开)之七 舜
作者:仇英
尺寸:32.5cm×32.6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轴
作者:董邦达
尺寸:193.5cm×158cm
材质:纸本设色
时期:清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弘历观荷抚琴图
作者:郎世宁
尺寸:299.5cm×156.9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清代
馆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称:胤禛行乐图册•松涧鼓琴页
作者:佚名(清)
尺寸:37.5cm×30.5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清代
馆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古琴从未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乐器,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因素使它一直无法广为流行。而从实践的因素来看,良师难觅、技巧难学、价格高昂、好琴不易得,使得古琴始终保留给少数的一小群人,是被文人小心守护的珍贵宝藏。
独奏古琴,是能充分体现文人阶层特殊的身份与地位的。古琴是文人生活的象征,放在书斋里能增添特别的气氛,同时也是优雅的装饰品。
名称:听琴图
作者:唐寅
尺寸:36cm×29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名称:听琴图
作者:杜堇
尺寸:163cm×94.5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名称:抚琴图轴
作者:陈洪绶
尺寸:107.7cm×52.3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了文人阶层,贵族女性或名门大家的女子也有机会接触到古琴,并学习弹奏,这在绘画中也能够体现,除了前文《调琴啜茗图》,还有以下作品:
名称:听琴图
作者:陈洪绶
尺寸:不详
材质:纸本设色
时期:明代
馆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称:秋月琴意图轴
作者:费丹旭
尺寸:128.5cm×56.1cm
材质:绢本设色
时期:清代
馆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怀琴春怨图轴
作者:华嵒
尺寸:88.5cm×33cm
材质:纸本设色
时期:清代
馆藏地:私人收藏
这些作品往往展示女性手持古琴,指间轻轻跳动,弹奏出悠扬的旋律。她们神态安详,目光凝神,似乎完全沉浸于音乐的世界。周围的环境布置简洁,营造出清雅的氛围,与古琴的音色相得益彰。整体画面色彩淡雅,线条流畅,充分展现了古代绘画的韵味与古琴音乐的融合。
结 语
琴上有琴声,隔画亦可听。艺术在最精深之处,总是精神相通的,古代的绘画作品,或许是我们了解古人弹琴,一睹琴人风貌的唯一途径。昔日环绕着琴人的氛围不久一定会成为过去式,古人生活的迷人之处也是如此,但古琴音乐本身将有璀璨的未来,绘画从不是单纯的图像记录,艺术之间的碰撞交融,会带我们走入更广大的世界。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松霖 ]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