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的七彩盐湖
云雾缭绕的五老峰
王之涣诗中的鹳雀楼
这里就是运城
表里山河、人文荟萃的运城
王之涣
登鹳雀楼
赏
析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01·作者介绍
王之涣,字季凌,唐代的著名诗人。王之涣为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作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王之涣善于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象,其边塞诗更是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除了《登鹳雀楼》,他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样广为流传。
黄鹤楼
王之涣铜像
02·诗词赏析
《登鹳雀楼》是一首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写景诗。整首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赏
析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尽头缓缓落下;“黄河入海流”写水,目送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这两句写景诗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赏
析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表现出诗人无止境探求的愿望,想要看到更远处的风光,唯一的办法就是登上更高的楼层,于是自然引出“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以推测,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便登上了楼的顶层。结尾处用“楼”字,也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表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此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它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游
运
城
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运城不可移动文物达到6205处,其中“国保”102处,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有“国宝第一市”之称。
在盐池之畔漫步,感受这座城市古老而又年轻的灵魂。
01·鹳雀楼
山西鹳雀楼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一起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
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故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
02·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午门、端门这种皇家配置在这里可以找到,“关公故里”的地位之超然可见一斑。庙宇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庙内的建筑雕刻精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03·运城盐湖
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独特的盐湖风光,还能体验到盐水漂浮、黑泥浴等特色项目,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
初秋时节,盐湖会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
如同打翻的调色盘,运城盐湖的动物有150多种。
04·永乐宫
永乐宫以壁画艺术闻名天下,其壁画题材丰富,技艺精湛,是中国古代壁画的杰出代表。壁画内容涵盖了道教神仙、人物故事、宫廷生活等多个方面,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被誉为“东方艺术画廊”“全球古代壁画之翘楚”。
品
运
城
寻觅河东美食的烟火
干烧黄河鲤鱼、运城大盘鸡
解州羊肉泡馍、绛州铜火锅
闻喜煮饼、稷山麻花、风葫芦
……
01·运城大盘鸡
运城大盘鸡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以鸡肉为主料,搭配土豆、青椒等配菜,用多种香料烹制而成。鸡肉鲜嫩多汁,土豆软糯入味,汤汁浓郁香辣,味道十分过瘾。运城大盘鸡通常分量较大,适合多人分享,是运城人喜爱的一道美食。
02·闻喜煮饼
闻喜煮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它的外观呈圆形,外裹一层芝麻,内馅有白糖、芝麻、花生等多种食材,口感酥软,甜而不腻,味道浓郁。闻喜煮饼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制作工艺独特,选料精细,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03·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以香、酥、脆而闻名。选用优质面粉和植物油,经过揉面、搓条、油炸等工序制作。稷山麻花的形状多样,有传统的细长形,也有创新的麻花辫状等。色泽金黄,口感酥脆,越嚼越香,是一种老少皆宜的休闲食品。
04· 绛州铜火锅
绛州铜火锅是一道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的美食。以木炭为燃料、骨汤为汤料,经过炖煮的排骨、酥肉,肉丸,配上白菜、粉条、海带、豆腐……打上一圈辣子蘸水,撒上香菜和葱末,还没有动筷子,早已垂涎欲滴。
如今,绛州铜火锅不仅是晋南人逢年过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也是一种乡愁和文化的象征。
这就是运城
表里山河、人文荟萃的运城
秀美的大河风光
深厚的关公文化
独特的河东风情
国宝第一市 天下好运城
友情链接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钦州市图书馆 灵山县人民政府
桂ICP备2023002424号
Copyright 广西灵山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