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读者活动

幽兰生矣—中国历代兰题材绘画艺术展

发布时间:2024-08-14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图片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图片







前言


中国养兰花这事儿,有2000多年了。中国人爱兰花,不只是因为它们长得好看,而是觉得兰花有特别的精神意义。不过一开始,人们看重兰花主要是因为它们有用,比如石斛、白及和天麻这些兰花,都能当药材用。石斛和天麻吃了能补身体,白及还能治伤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屈原这些大人物开始说兰花好,孔子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屈原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他们说的兰花其实是别的香草,比如佩兰、泽兰、白芷,这些都跟兰花不是一个科的,特别是佩兰,它是菊科的。但是因为孔子和屈原太有名了,后人就误会了,把佩兰当成了兰花,慢慢地,兰花的高尚含义就这么传下来了。







图片

佚名 宋代 秋兰绽蕊图 25.3x25.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虽然汉代之前的兰草与后世的兰花有着天壤之别,魏晋野生兰也与唐代盆栽兰有着较大差异,但是这些瑕疵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兰之君子形象的热烈倾慕与追捧。


专业经典的养兰著作《植兰说》在唐代横空出世。从那以后,大家对兰花的热情延续到两宋时期,爱兰者将“致兰得子”“秉兰祓邪”“纫兰为饰”“喻兰明德”的兰文化内涵发掘得淋漓尽致,整个社会上上下下将赏兰的活动推至高潮。




宋代


南宋的皇亲赵时庚写了本书叫《金漳兰谱》,成为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谱中共记载了32种兰花。后来,宋朝的王贵学又在赵时庚的基础上写了本《王氏兰谱》,这本书里头详细介绍了50种兰花,还讲了怎么给兰花评级、怎么分株种植和浇水施肥的窍门,让宋朝人对兰花的研究更上一层楼。明代的王世贞还夸过,“兰谱唯宋王进叔本为最善”,可见其影响深远。


在绘画方面,赵孟坚绝对是画墨兰的先驱,他的兰画技法影响深远,为后来画兰的人开辟了新的道路。


请横屏观看

图片

赵孟坚 宋代 墨兰图卷 34.5x90.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卷,是赵孟坚的典范之作,且墨兰是赵孟坚善画的题材。据《墨缘汇观》记述,《墨兰图》卷:


“作淡墨幽兰两本,平坡从草之间,觉清气侵人,笔法飞舞。”


图片

赵孟坚 宋代 墨兰图卷(局部)


图中运笔柔中带刚,花朵及兰草叶均一笔点划,土坡用飞白笔轻拂,略加点苔。兰叶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浓,变化含蓄,形成墨色对比。画虽为水墨,但格调高雅,“远胜着色”。其好友周密曾云:“赵孟坚墨兰最得其好,其叶如铁花,茎亦佳,……前人无此作也。”


除赵孟坚外,许多画家都以兰花为题材为后世留下许多作品。


李渔在《芥子园画传·兰谱》中有言:


“画墨兰自郑所南、赵彝斋、管仲姬后,相继而起者,代不乏人。”


生长在野外山林、深谷里的兰花以其孑然独立又幽香袭人而“质盖百草”,历来是文人墨客最喜爱的花卉之一。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其与菊花、水仙、菖蒲又被誉为“花草四雅”。而且,比今人更精于品鉴的古人还认为竹有节无花,梅有花无叶,松有叶无香,唯兰有叶有花并带馨香,于是,无论是写诗作词还是画画写字,人们都喜欢用兰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图片

马麟 宋代 兰花图 26.5x22.5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宋代马麟的《兰花图》中一株幽兰凌虚而出,具幽艳清冷之致,细毫勾勒出兰叶的轮廓,再填上浓墨,花蕊的部分先用淡笔轻轻勾勒,再添上色线,色彩清新鲜润。这幅画以不对称的兰花和兰叶作为主角,用淡紫、白色和孔雀石绿细心润色,展现出清新的美感。用笔圆劲,轩昂洒落,画风秀润。




元代


中国文人有关兰花的诗词佳作更是浩如烟海,不胜枚举。


“兰为王者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歌颂兰花的人,他给兰花戴上了“王者香”的桂冠。


《兰亭集序》是流传千年的名篇佳作,它的作者是为人所熟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一爱兰、二爱鹅。据说王羲之在精研书法体势时,就得益于爱兰。兰叶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王羲之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兰亭,因兰而美。


“犹记兰亭三月三,流觞曲水畅清酣。分明一段永和意,好向羲之笔外参。”


兰亭一序,连同曲水流觞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文人,其中就包括此诗的作者郑思肖。而郑思肖对兰的感情,比前人更盛,且更为独特。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不臣服蒙元的统治。他自称“孤臣”,心系南方,面朝南坐,不北面事异族,平常里不和北人来往,听到有人讲北语,就捂住耳朵走开。郑思肖本来和宋宗室、画家赵孟頫关系不错,经常来往,但后来赵孟頫投靠元朝还做了官,郑思肖随即和他断绝了关系。后来赵孟頫多次前往拜访郑思肖,郑都拒绝和他见面。


郑思肖擅长画兰花,在宋亡后,他所画的兰花都没有土没有根,以此表示自己国家的土地已经沦丧,无从扎根。他说:


“士为番人夺,汝有不知耶?”


他画的兰花,花儿少叶子也少,不追求画得特别精细,画完就撕掉,从不随便送人。那时候有些有权有势的人想要他的兰花画,他一律不给。但普通百姓向他求画,他若是感到合意,倒是会给。当时县长求画不得,知道赵思肖有田地,就威胁他要增加他田地的赋税,郑思肖怒回:“头可断,兰不可画!”


请横屏观看

图片

郑思肖 元代 秋兰图全卷 23.2x55.6cm 耶鲁大学美术馆


图片

郑思肖 元代 墨兰图卷 25.4x94.5cm 弗利尔美术馆


图片

郑思肖 元代 墨兰图卷 25.7×42.4cm 大阪市立美术馆


再说郑思肖曾经交好的友人赵孟頫,也画得一手好兰。


请横屏观看

图片

赵孟頫 元代 兰花竹石图卷 98.2x25.2cm 上海博物馆


此幅图卷将书法笔趣入画描绘兰、竹、石。在写石上,使用草书笔法,以表现石头粗糙的质感肌理,在描绘兰竹上,则使用行草笔法,劲挺有力而飘逸多姿,在竹叶描绘上,使用隶书笔法撇出,反映竹叶厚重苍劲的质感。兰、竹、石的意象与整幅图卷苍劲超脱的风格相结合,独具情趣。


图片

赵孟頫 元代 竹石幽兰图卷 28x400cm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观察此幅赵孟頫《竹石幽兰图》卷,给人的感觉是绘画飘逸如风,笔墨挥洒自如,构图结构恰当。


元代僧人觉隐说:“用喜悦的心态画兰,用愤怒的心态画竹。”因为兰叶翩翩若飞,花蕊舒放伸展,有欢喜的神态。


图片

普明 元代 兰图 32.9x36cm 东京国立博物馆


普明的这张兰图中,寥寥几笔的坡石便能看出其对兰画的深刻理解。简介而秀逸的兰花,生于幽谷,遗世独立,清雅高洁,与湿笔皴擦形成的坡石所带来的苍茫和粗犷形成了对比,整个画面有了刚与柔的相辅相成。


图片

吴镇 元代 云烟揽胜册(八开)之四 雨竹风兰 

30.3x34.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吴镇的画作尝尝表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特点,这与他隐逸的生活密切相关。他通过绘画抒发内心的情感,尤其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多地是传达一种沉静隐逸的气息,而非真实再现自然景观。这种风格同样体现在他的兰花作品中。




明代


到了明代,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


画兰者自然更多。


《芥子园画谱》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如何画兰的描述:


“画兰全在于画叶,所以先谈画叶。画叶必须从起手一笔学起,一叶分三段,有钉头鼠尾螳肚的说法。两笔则交叉如凤眼状,三笔则从田字框的中心穿过,四笔、五笔应该夹杂折叶,下面包在兰草根的外皮中,形状像鱼头。丛生的兰草叶多,要俯仰有致才能生动,叶子交叉但不重叠。”


图片
图片
图片

《芥子园画谱》中兰叶画法演示


图片

文徵明 明代 兰竹图 47×2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文徵明的兰笔墨姿肆,常杂以竹、荆石块,以附托兰姿。作为吴门画派的领袖,他将郑思肖和赵孟坚的技法糅合,从中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增加了叶梢上翘的细节,使兰叶弯曲趋向平直。


请横屏观看

图片

文徵明 明代 兰竹图卷 26.8x73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兰叶、兰花以淡墨描绘,墨色温润,行笔轻盈流利,行转有致。竹子则以浓墨出之,劲健潇洒。对衬景的描写,作者亦颇具匠心,如坡角土石皆以干笔勾画、皴擦,再以荆棘穿插其间,卷尾一段溪流淙淙,都显示出环境的荒率冷寂,从而愈发衬托出兰、竹高雅清芬、不从流俗的品格,突出了传统文人赋予兰竹的人格精神。


文徵明画的兰花,从早期到晚期,呈现出一种向成熟化发展的趋势,兰花脱离了早期的象形摹写,逐渐转向文人的笔墨创作,以体现笔墨为主,借兰花来展现书法用笔。通过兰花来展示书法的笔法。他画的兰花都是用墨画的,不加颜色,经常和竹子石头一起画,一丛丛一簇簇生长于岸边河畔。从画法上看,大部分是用中锋笔法画的,兰叶画得细细长长的,稍微有点弯曲,看起来很有弹性,好像在微风里轻轻摇摆,特别有动感。兰叶通常是用淡墨勾勒的,融入了书法的笔意,花瓣用更淡的墨画出来,花蕊用浓墨点出来,墨色深浅分明,看起来层次感很强。


图片

文徵明 明代 兰竹图 62×31.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文徵明 明代 兰图页 19.7x54.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文徵明 明代 兰竹图 35x6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文徵明 明代 兰花图扇面 16.8x50.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文徵明 明代 兰石图扇 66.7x34.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文徵明 明代 山鸟乌兰扇页 18.3x51.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文徵明 明代 丛兰竹枝扇页 17.8x4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马守真的兰则又是另一种风格。她是位多才多艺的青楼女子,不仅会写戏唱曲,又能诗工画。在绘画方面,以“湘兰子”自号的她尤其擅长墨兰。


她的兰花作品以野生兰为主,强调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受拘束的自然美。她善于捕捉兰花在自然环境中的真实状态,通过运笔洒脱、线条飘逸来展现这种生命力。墨色在她的行笔过程中自然显现出浓淡、干湿的变化,极富层次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画面富有视觉冲击力和深度。


马守真的兰花既有清秀典雅的一面,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


图片

马守真 明代 兰石图轴 17.5x29.2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请横屏观看

图片

马守真 明代 兰竹图卷(局部1)30x550cm


图片

马守真 明代 兰竹图卷(局部2)30x550cm


图片

马守真 明代 兰石竹图 32.4×47.1cm 弗利尔美术馆


图片

马守真 明代 仿管道昇墨兰轴 95.5x38cm 上海博物馆


图片

马守真 明代 画图册(十开)之三 兰竹

28.2x2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马守真 明代 画图册(十开)之八 兰卉

28.2x2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马守真 明代 画图册(十开)之四 兰石

28.2x2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马守真 明代 画图册(十开)之五 幽兰

28.2x2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马守真 明代 画图册(十开)之六 荆棘丛兰

28.2x2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马守真 明代 画图册(十开)之九 水滨幽兰

28.2x2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马守真 明代 画图册(十开)之七 平坡兰竹

28.2x2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


到清代,画兰、写兰最著名的应该是郑板桥。他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峭壁兰、棘刺从兰。郑板桥自称“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任他雷雨风,终久不凋残。”


图片

郑板桥 清代 幽兰图 120x51cm


图片

郑板桥 清代 墨兰图 116.5x47cm


请横屏观看

图片

郑板桥 清代 兰竹图


图片

郑板桥 清代 荆棘从兰图(兰花局部) 31.66x693cm


图片

郑板桥 清代 墨兰图轴 上海博物馆


图片

郑板桥 清代 墨兰图扇页 16.8x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郑板桥以兰自律、自趣、诲人、官志、处事等,亦写下了七八十首咏兰的诗词,如


“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


“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郑板桥的兰画笔力挺秀,疏密自然,构图奇特,风韵蹁跹。他善于通过题跋诗文来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愤世嫉俗的高洁情怀。


图片

郑板桥 清代 兰竹菊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郑板桥 清代 竹兰石图轴 123x65.4cm


图片

郑板桥 清代 兰石图轴 扬州双博馆


除郑板桥外,以兰为绘画题材的还有许多画家。


图片

任颐 清代 雪兰 31.8x39.3cm 中国美术馆


任颐所画的这幅雪天里的兰花,外面寒风凛冽,可是兰花却不怕冷,勇敢地在雪中绽放。虽然兰叶已经枯萎,但它依然保持着那份高傲的倔强。


请横屏观看

图片

恽寿平 清代 九兰图 23.4x60.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还有个名字叫《建兰图》。建兰,也就是秋天开的那种兰花。恽寿平画的几枝兰花,既苍劲又挺拔,整个画面都是它们的身影,布局简单,画法也很有创意。作者没用一滴墨水,只用了赭石、白粉,再加上一点点花青来点缀。


图片

翁同龢 清代 兰石图轴 115×48cm


翁同龢的这张,可用苍老遒劲,刚健遒劲,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来形容。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画兰草的风格从宋代的细腻、秀雅逐渐转向元代的奔放、自由,再到明代的成熟、多样以及清代的大写意和个性化表现。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对兰花品格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也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结语


图片



在这千年的时光流转之中,兰不以花姿艳丽取媚于人,不以茎节挺拔著称于世,唯以素淡绵长的清雅之气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可比“君子之宁静致远,人不知而不愠”的高尚品德。所以,古人称兰花为君子中之君子,有王者之风,有国士之美,有馨德之香,实不为过。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图片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图片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三原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