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读者活动

三山五岳——中国历代山川印象艺术展

发布时间:2024-07-30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图片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图片


图片

 前 言 

图片


山岳,是大自然笔下的壮丽画卷。它们以坚韧的姿态屹立在大地之上,仿佛是时间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山巅之上,云雾缭绕,如同仙境一般,让人心生向往,渴望一探究竟。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岳,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人类精神的寄托。文人墨客们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与精妙绝伦的画作。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文化的积淀,成为了人类共同的记忆与财富。站在山下仰望,那些巍峨的山峰仿佛是天际的守护者,遥不可及却又触手可及。每一步攀登,都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与超越;每一次登顶,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山岳,用它们那无言的坚韧与壮丽,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探索未知的世界。


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谨以此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本次展览以三山五岳为切入点,分为三大模块“崇岳之上——古人对名山的畅想”“山河岁月——三山五岳的由来”“高山仰止——名人与三山五岳”,遴选文物35件(套),邀您共赏中国历代山川印象,在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感受中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秀美,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图片

01

图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是中国神秘文化的起源。从创世神话到中古的神仙故事,再到后世的怪异故事如武侠小说等,都与山有着紧密的联系。女娲补天造人是因为共工氏头触不周山;盘古开天地后,头和四肢化为五岳;《山海经》是关于山与海的记录,提到的山不计其数,其中多次提到了山岳崇拜;由神话过渡到神仙故事的最早女神是昆仑山的西王母……


从山岳崇拜到山水诗、山水画以及山居文化,山水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精神。山水间蕴含着宇宙无限的奥妙,是得道、生慧,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和修身养性之处,是吸取天地精华、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处所。人们从对自然的恐惧、崇敬、敬畏,逐渐变为向往,游山玩水,隐居其间。



图片

商代 佚名 祭山图玉璋

通长54.2cm,宽8.8cm,厚0.8cm

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图片


璋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在所谓礼拜天地四方之中,璋被认为是用来“礼南方”的器物,一般认为它最主要的用途是祭山。二号祭祀坑出土的这件玉边璋是三星堆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极品文物。器身两面线刻有祭祀图案,表现了庄严隆重的祭祀场面,为研究古蜀宗教祭祀礼仪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图片


该璋璋身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每幅图案由五组构成:下方一组有两座山,两山外侧各插有一枚牙璋;第二组是三个跪坐的人像,头戴穹窿形帽,佩双环相套的耳饰,身着无袖短裙,两拳相抱,置于腹前;第三组是几何形图案;第四组又是两座山,两山中间有一略似船形的符号,两山外侧似有一人手握拳将拇指按捺在山腰;最上面的一组为三个并排站立的人像,人像头戴平顶冠,佩铃形耳饰,身着无袖短裙,双手作与第二组人像相同的动作。从图中山、山侧所插的璋、以及作拜祭状的人等情况分析,大体上可以推测该图所表现的正是所谓“山陵之祭”的隆重祭祀场面,而璋的祭祀用途尤其是作为祭山的用途也就彰显无疑了。


图片

《山海经》(十八卷)晋 郭璞注

毛扆校跋明刊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从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中我们可以看到十分浓厚的山崇拜文化。


《山海经》的五卷《山经》中共记录了二十六处祭山仪式,其中《南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各三处,《西山经》四处,《中山经》十三处。《山经》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繁多、精神内涵复杂的祭祀仪式。祭祀的山神的神状是鸟身龙首,龙身鸟首、龙身人面、羊身人面、人面蛇身等。祭祀的圣物种类繁多,如玉器有璋(与上文提到的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文物《祭山图玉璋》功能相同)、珪等。


▼请横屏观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代 佚名 山海百灵图卷

绢本设色 34.5x744cm

赛克勒美术馆


在先民心目中,高山是人神交通往来的天梯。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在遥远的姑射山上,居住着一些神人,他们乘云御龙,而遨游于四海之外。 另有一座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为中华‘龙脉之祖’。”


图片

清代 佚名 刺绣瑶池上寿图轴

绢本缂丝 202.7x12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昆仑山一直是远古华夏居民心目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山脉,又是道教最崇拜的神山,为西王母居住的圣境。此作左上角西王母持仙芝乘彩凤降,众仙女迎驾。作品中的瑶池即位于昆仑山。


图片

西汉 佚名 铜力士骑兽博山炉

铜   高23.9cm,宽10.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古人的观念中,山是人成仙之处。山与仙的联系在汉代变得十分紧密。在早期艺术形式中最为直观的仙山形象,便是博山炉。


此炉盖雕镂成山峦形,人物、禽兽饰于其上,伫立峰顶的朱雀极富生机。山峰间有孔,熏香点燃后,烟从孔中冒出,如云雾环绕,形同仙境。


炉柄的造型最具匠心,雕铸一个仅腰束短裤的裸身力士,屈膝骑在仰首伏地的神兽背上,左手按兽颈,右手上托奇峰耸立的炉体。力士身材魁梧粗壮,威武有力。宽厚而紧闭的嘴唇,发达的胸大肌以及鼓起的腹部都非常合乎艺术解剖学的原理,并且有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工匠特意着力刻画了力士因托“博山”而承受的巨大压力,其用力时的高度紧张和神兽吼叫的神态极为生动。


图片

唐代 佚名 五岳飞仙铜镜

青铜 长19.5cm;宽19.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镜作方菱花形,圆钮饰番莲花瓣纹,变形四叶云头纹钮座,若将钮穿横平置之,划一水平线则上、下纹饰恰成对称之态。座外隅角四禽鸟口衔花枝翔于云气之上,四方各饰一崇山峻岭,与中心突起的镜钮合为五岳。禽鸟之上四飞仙巾带飘扬双手各持一祥花瑞草飞升于云气之上,四方山岳上更饰三道横界线似有云山隐于其间。镜边宽素,近缘饰禽鸟云气纹一周。由西安唐玄宗天宝四年(745)韩森寨一号墓所出飞仙镜得知,此类纹饰流行于盛唐。


该镜下方山岳代表人间净土,上方云山象征佛国清境,云山下三道横线或许象征佛教三界之义,佛教认为三界(梵文Trilokya)是“迷界”,是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皆处在“生死轮回”中,唯有从三界解脱达到“涅盘”才能成“佛”。或许这正是所有飞仙镜特别强调三横线的奥义所在。


图片

宋代 佚名 仙山楼阁图页

绢本设色 26x27cm

辽宁省博物馆

图片


此图重彩画楼阁、奇峰、云树、仙人跨鹤。清代梁清标题签定为赵伯驹之作,但从画面的画法用笔和构图立意来看,却不似赵氏风格,应是民间画师的作品。图上钤有“黔宁王子王孙孙永宝之印”和梁清标等的收藏印章。《石渠宝笈》著录。


图片

元代 王蒙 紫府仙山图轴 1352年

绢本设色 88.8x31.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

明代 佚名 “五岳真形图”墨 1602年

长13.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为长方形墨,周起边框。一面模印以波涛纹为地,上饰五岳真形图。另一面刻题铭“掩关弄柔翰,天游寄寥廓,远固历十洲,近亦探五岳,豹囊启玄霜,真形资领畧,邈矣玄黄判,纷若书契作,洞观卑万仞,固志耽一壑,守默返吾真,写怀聊独乐,佳兴毛颖传,云霞剡藤落,谢彼无言公,解我文字缚,何时毕婚嫁,还期等污皭,芥可纳须弥,岳应侪毫末,毕竟水烟空,假合膏火铄,观化齐有无,豁然发一噱。朱之蕃元介甫题”。墨侧各有阳文楷书“大国香”、“君房聘衮监制”。顶侧款“万历壬寅程幼博墨”(三十年,1602)。


图片

明代 仇英 仙山楼阁图轴

绢本设色 110.5x4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仇英此图脱胎于南宋“院体”,又兼容文人画之长,具雅逸之致。画面青山白云,翠竹苍松,水阁临流,阁中二人对坐观望山景。特写的景致,劲遒的松枝,坚峭的山石,劲利的用笔,以及小斧劈皴等,都存“院体”遗规。而构图左右对称,趋于平衡,突破边角之景;用线细劲而含蓄秀润,少刻露之痕;皴法中夹以类似折带、乱柴皴的短斫,显得随意灵动;墨色轻淡融和,色调明快。


时至清代,画家们仍未停止对仙山的描摹与创作。


图片

清代 王翚 山水册页(十开)之四 瑶岛仙庐

绢本设色


图片

清代 金廷标 仙山楼阁图轴

绢本设色 153.5x188.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蓬莱仙岛,仙人云集,四周海浪滔天,全幅宏大富丽,符合宫廷品味。



图片


02

图片


传说中的“三山”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史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此后,三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说、戏曲、笔记中经常出现,然而它仅是传说,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后人为了延续三山五岳的美丽神话,就在五岳之外的名山中间选择新的三山。广为流传的三山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传说盘古死后,头和四肢化为五岳。在春秋之前,朝廷掌管大山的官吏被称为“岳”,因此,山又称为“岳”。据传尧在晚年选择继承人时,常咨询四岳,四岳推荐了舜,这就是古时“禅让”的来历。据考,早期只有东西南北四岳,因为在中国的文化词汇中,有五行、五谷、五音、五味之说,因此,添加了中岳嵩山,始有五岳之说,以求对应和平衡。


虽然五岳不是中国最高的山,但由于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显得格外险峻。中国名山首推五岳。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东岳为泰山,西岳为华山,北岳为恒山,中岳为嵩山,南岳为衡山。



图片

清代 佚名 彩绘帝鉴图说之遣使求仙

纸本设色

法国国家图书馆


此图讲述秦始皇派遣徐福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及不死之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

明代 王建章 蓬瀛春晓图卷 1638年

笺纸设色 19.5x97.2cm

西雅图艺术博物馆


蓬瀛指的是“蓬莱”和“瀛洲”。图绘仙山飘渺,士子寻仙。王士章画传世希少,此青绿横幅小看笔墨清逸,似能看到陆治对其有所影响。


图片

清代 袁耀 蓬莱仙境图

绢本设色 245x606cm

天津博物馆


图片

明代 文嘉 瀛洲仙侣图轴

纸本设色

本幅:70.6×25.7cm;

诗塘:22.6×25.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中的山岭像巨大的石柱般从河岸陡然升起,与近景的坡石树林俯仰呼应,中间有小桥相通,渡桥的两人正在交谈,随行的童仆抱著书和琴囊匆匆赶来。山上的楼阁屋宇像鸟巢般,隐密在丛林深处,或是被云雾团团围着,象是人迹难以到达的神祕之地。诗塘题诗末句“石梁南畔是瀛洲”,也点出画的主题是要描写道教传说中,名为“瀛洲”的海外仙山。


五岳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祀联系在一起的。五岳的说法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周礼》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儒家思想融合道、法、阴阳等诸家而形成的。因此我们认为五岳的思想是糅合夏代、商代以来的四方神和战国初期的五行观念而形成的山岳崇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

明代 宋旭 五岳图卷 1588年

绢本设色 24.9x75.9cmx5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分别绘制了五岳之中的日观晴曦、太华清秋、融峰两色、恒塞积雪、二室争奇等自然美景,作品采用浓淡相间、虚实对比的手法使画面层次分明。在构图上,画家运用了传统的平远构图法,景物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具较强的深远感。画面用笔粗犷,潇洒秀逸,笔力雄劲,颇得沈周晚年画作沉郁苍茫的风韵。经《图绘宝鉴续纂》著录。 “五岳归来不看山”,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早已闻名于世界。


其中“日观晴曦”表现的是泰山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致;“太华清秋”描绘的是华山悬崖峭壁的险峻山势;“融峰两色”刻画的是衡山祝融峰烟雨缥缈的江南夏日;“恒塞积雪”展现的是恒山白雪皑皑的北方冬季;“二室争奇”表现的是嵩山层峦叠嶂的中原山脉及清幽的古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

魏晋南北朝 陆探微 五岳图卷

绢本设色 本幅一:61x194.3cm;本幅二:61x194.1cm;本幅三:61x193.5cm;本幅四:61x193.5cm;本幅五:61x191.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古人对于山有着近乎宗教一般的崇拜与敬畏,自夏商时代始,历代帝王都有登山封禅和祭祀山神的传统。筑土祭天谓“封”,净土祭地谓“禅”。中国人则借天然的山脉感谢天地的恩赐。



图片


03

图片


仁者乐山,历朝历代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访,留下遗迹,大大增添了三山五岳之名声。所以,三山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


自古以来,不同山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象成就了一个个读山者绵长的历史记忆,这些景致不断地被世人神化、赞叹、象征、歌颂与描绘。于是,山成了人领悟世事、追求真理的灵性场所,而人又成了山的精神代言,顾恺之与云台山,王维与终南山,荆浩与洪谷山,苏轼与庐山,黄公望与富春山,王履与黄山,潘天寿与雁荡山……


这些人与山之间的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点缀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追寻那份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宁静与美好。



1

黄山

 Mount Huang

图片


图片

《徐霞客游记》(明)徐宏祖撰

清初鈔本 台湾省图书馆


徐霞客登临黄山时,曾对黄山的秀丽这样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被当地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

清代 梅清 黄山图册(十开)

纸本墨笔;纸本设色

20x38.1cmx16

北京故宫博物院


梅清一生曾七次寓居黄山脚下的汤泉,两次攀游黄山,并陶醉于其烟云变幻、奇伟瑰丽的迷人景色之中,因而创作了许多表现黄山胜景的作品。


图片

清代 梅清 黄山莲花峰图轴

纸本设色 183.3x4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所绘为黄山三大主峰中最高的莲花峰。构思奇险,以纵向取势显现出峰峦陡壑的苍秀之美。峰下群松环翠,诗意清绝。全幅用笔雄健粗放,墨色浑厚华滋,是梅清所绘黄山题材画中的代表作。


图片

清代 渐江 黄山览胜图轴

纸本设色 122.6×31cm


自武夷山返回歙县之后的十余年中,黄山成为了渐江每年必访之地。黄山的一草一木、一松一石,皆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恰如渐江诗句所言:“黄山影里是予栖”,这充分表明了黄山不仅是渐江身体上的常至之所,更是他精神上的家园与灵魂的栖息之地。


2

庐山

Mount Lu

图片





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图片




图片

明代 沈周 庐山高图轴 1467年

纸本设色 193.8x9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是沈周为广贺其师陈宽(醒庵)七十岁生日而精心制作的祝寿图。沈周借助于万石长青的庐山五老峰的崇高博大来表达他对教师的推崇之意。画面上崇山峻岭,层层高叠,五老峰雄踞于从峰之上,清泉飞流直下。山下有一高士笼袖观览美景。溪流湍急,云雾浮动,为画面增加了空间感和流动感。此图为沈周仿王蒙画法的杰作。淡墨勾染,用牛毛皴、披麻皴,用笔乾渴,显示出雄厚的根底。从题款中得知此画为沈周四十一岁时所作。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图片




▼请横屏观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代 王翚 庐山白云图卷

纸本设色 35x323.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作者时年66岁,是其晚年诸多仿古作品中的代表性画作之一。据王翚自题,因30年前曾观北宋关仝《庐山白云图》,故今用其法绘制此图,以遵“古香主人”之嘱。王翚曾与其师王时敏遍游大江南北,尽得观摹收藏家之秘本,故其摹古功力极高。王时敏称赞他:“集古人之长,尽趋笔端,故能妙绝千古。前诸制作,固足乱真,此则更为脱化,每仿一家曲尽其致,而超逸之趣则又过之。”这幅作品恰恰印证了王时敏对王翚的评价。


3

雁荡山

Mount Yandang

图片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北宋文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这样描述他心中的雁荡山。


雁荡山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南朝期间,山水诗人谢灵运来游雁荡山,留下多篇著作。此后贯休、怀素、沈括、徐霞客、魏源、康有为、张大千、黄宾虹、潘天寿、陆俨少、郁达夫、莫言、舒婷等都曾赋诗作画,留下诗文7000多篇。


▼请横屏观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代 叶澄 雁荡山图

绫本设色 35x290.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题雁荡山

〔宋代〕范宗尹

一径入幽谷,随山几萦盘。

云树深蓊蔚,石溪响潺湲。

我来春色晚,山花亦何繁。

好鸟不知名,向人自关关。

遗我发兴新,探讨忘疲艰。

龙湫信奇绝,飞泉落云间。

快泻万斛珠,溅沫霜雪寒。

尊者所经行,草木不可芟。

敢将尘土足,濯此清泠湾。

晚投野僧家,山作碧玉环。

高堂极虚明,可寄须臾闲。

此行端为山,山穷我当还。

明朝驱车去,依然随尘寰。

胜处未易忘,神游清夜阑。

图片




▼请横屏观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代 钱维城 雁荡山

纸本设色 31.5x730cm


图片

近现代 黄宾虹 雁宕龙湫 1951年

纸本设色 71.5×31.8cm

中国美术馆


图片

近现代 潘天寿 记写雁荡山花 1962年

纸本设色 150.8×359.6cm

中国美术馆


4

泰山

Mount Tai

图片


泰山是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自古以来,泰山便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笔下颂扬的对象,其诗词作品浩如烟海。谈及泰山之诗词,杜甫的《望岳》往往首当其冲,成为众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图片




图片

秦代 李斯(传)泰山刻石 明拓本 公元前219年

纸本墨拓 25.2cmx12.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刻石四面广狭不等。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图片

近现代 陆俨少 泰山观日出

纸本设色 30.5×48cm


泰山观日出。俨少。翌日黎明登日观峰,日未出,四山皆黑,东方一抹鱼肚白,天风渗然,凛然起栗,寒甚,乃拥棉被出看。须臾,一轮红日,跃然而起,甚为壮观。——摘自陆俨少《自序》


5

华山

Mount Hua

图片


提及华山,这座自古便以险峻著称的五岳之一,不仅吸引了无数探险家的脚步,更在历史的长河中,与诸多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曾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佳句。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唐代〕李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图片




图片

明代 王履 华山图册

纸本设色 34.5cmx5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履,元明之际人,未涉官场,师从朱丹溪学医,后行医。明洪武年间,他挑战自我,攀登华山。后作《华山图册》66幅,记录所见所闻。现存29幅于北京故宫,余藏于上海博物馆。


王履在《华山图序》中怀念旅程,感叹年迈无力再游。他回忆最初归来时,乡里人纷纷询问所见,他慷慨分享。最终他以图为记,使游历成为难忘往事。


他《华山图序》中说到:"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王履通过双眼捕捉华山奇景,将其融入笔墨,忠实表达于画幅之上。其《华山图册》虽具时代风格,但构图和细节独具匠心。


图片

明代 唐寅 华山图轴

纸本设色 116.4x41.4cm


此画是唐寅三十七岁时所作。唐寅一生没去过华山,此画当是想象之景,表达其想壮游南北的宏愿。


6

衡山

Mount Heng

图片


李白一生游历江湖,纵情诗酒。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对南岳向往已久,于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秋取道长沙,溯湘江而上,以游衡岳。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唐代〕李白

衡山苍苍入紫冥,

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飙吹散五峰雪,

往往飞花落洞庭。
气清岳秀有如此,

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

世人皆比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

临歧惆怅若为分。

图片




刘禹锡也作《望衡山》一诗,表达对南岳的巍峨神秘由衷的崇敬和赞叹。





望衡山

〔唐代〕刘禹锡

东南倚盖卑,维岳资柱石。

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
青冥结精气,磅礴宣地脉。

还闻肤寸阴,能致弥天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

清代 佚名 南岳全图

绢本设色 43x174cm

大英图书馆


此图绘南岳衡山七十二座山峰,从湖南长沙省城和岳麓峰开始,中有屏嶂峰、碧岫峰等等至回雁峰结束,沿途有湘潭县城,衡山县城等及各种寺庙、高塔,水运船只等等。长卷以浅绿着色,山峰众多密集,民居、水运穿插其中,完美再现南岳实景。


7

嵩山

Mount Song

图片


嵩山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一片文学的沃土,众多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不朽的文学篇章。从《诗经》中的《溱洧》到郭璞《嵩山太室赞》,从王绩的《田家》到李白的《将进酒》,从孟浩然《陪张丞相登嵩阳楼》到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从苏辙《登嵩山十首》到元好问《少室南原》,从谢绛《寄梅殿丞游嵩山记》到徐霞客《游嵩山日记》,文人雅士们在嵩山地区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





洛桥晚望

〔唐代〕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图片




孟郊在创作此诗之际,正值皓月当空,他立于洛桥之上,远眺嵩山之巅,目睹皑皑白雪覆盖山峦的壮丽景象,内心深受触动,遂以笔墨抒发情感,成就了这首传世之作。


图片

清代 王翚 嵩山草堂图轴

绢本设色 200.9x99.2cm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此处草堂清幽,绿树环绕,翠竹相拥,前有溪流,后有山峦,屋内一人端坐,一童捧物而来,门外二只仙鹤闲庭信步。此幅用范宽遗法,大山堂堂,得嵩山之体。


8

恒山

Mount Heng

图片


恒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和道教发祥地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就封恒山为北岳;秦时奉名山十二,恒山为“天下第二山”。之后,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为神。作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第五小洞天”,历代都有道教名家在恒山修行的传说,包括三茅真君、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张三丰等均在此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佳话。





登恒山

〔明代〕汪承爵

云中天下脊,尤见此山尊。
八水皆南汇,群峰尽北蹲。
仙台临日迥,风窟护云屯。
剩有搜奇兴,空怜前路昏。

图片




此诗从不同角度极力描绘恒山的高峻,或明说或暗含,无一不是一个“高”字,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更加增添对北岳恒山的神往。


图片

天下名山图(贞)册(二十五开)之七

五代关仝西北巨镇图页

绢本设色 61.5x8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题跋:恒山始旦。蔡攸题跋:五代关仝西北巨镇图。恒山北岳也。水经谓之玄岳。山多奇花灵草。映带左右。斧斤不敢入。上有飞泉(点去)石窟。两崕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至曲阳县。历代怯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岳灵所寓也。




图片


图片

 结 语 

图片


“三山五岳”既指黄山、庐山、雁荡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这八座山,又泛指华夏大地各名山。从神话传说中的仙山琼阁,到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圣地,再到文人墨客笔下反复吟咏的佳景,三山五岳的每一座山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历史意义。它们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让我们在品味中国历代山川印象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在崇岳之上,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们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继续前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超然。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来临之际,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愿与您一同,以艺术之名,致敬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共同见证并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图片

- 参考文献 -


[1](汉)刘向,(汉)刘歆编;郑志玲译注. 山海经[M].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2023.01.

[2](明)徐安祖撰. 徐霞客游记[M].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1.09.

[3]周泽民,许瑛主编. 天南地北[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8.09.

[4]迈珂·苏立文著;洪再新译. 山川悠远 中国山水画艺术[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5.08.

[5]吕明星. 山、鸟与祖先:三星堆玉璋图案祭祖祈年仪式探究[J]. 农业考古, 2023, (06): 20-29.

[6]王丽秋. 先秦时期山川崇拜研究[D]. 西南大学, 2022.

[7]朱远娜, 金荷仙. 山岳崇拜观念下的仙都名山发展变迁历程探究[J]. 中国园林, 2022, 38 (03): 20-25.

[8]王梦珺. 《山海经》中祭山仪式的神话学阐释[J]. 新纪实, 2022, (02): 12-14.

[9]李小雪. 《山海经》的山崇拜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10]张作舟, 李远国. 昆仑神山与西王母崇拜:从神话的语境到仙道的认知[J]. 神话研究集刊, 2020, (01): 203-230.

[11]齐昀. 论昆仑文化观念对华夏文明的影响——以山岳崇拜、河源意识为例[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1 (02): 64-66.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图片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图片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林嘉琪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