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读者活动

墨宝医方——书法与中医文化艺术展

发布时间:2024-07-22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图片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法与中医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瑰宝,他们依托同一“母体”(中国思想与文化)孕育、发展。中国书法史上流传下来的诸多名家名作中就涉及许多治疗各种常见病症的药方,并且从古至今许多名中医不仅医术精湛,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他们往往在医学训练中也十分注重对书法的研习。


本次展览即是关注到书法与中医之间的种种联系,选取历代书法作品中有关医药的部分和书法史中擅长医药的书家与医学史上擅长书法的医家两个主要方面展开。整个展览将分为“器物之缘”“书作与药方”“医家与书家”“墨香药韵”四个模块为大家呈现,期望为大家科普中医知识的同时还能为你们带来艺术的视觉享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曾经,笔、墨、纸、砚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书法也强调其养生功能。书法与中医都注重对传统的继承与学习,强调“口传心授”的学习方法。书法中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便与中医有着不解之缘。

古代中医看病开方离不开毛笔,有许多医书甚至都直接用含有“笔”的关键字作为书名,例如《笔随医案》《笔谈》等。


图片


名称:清代 苏仁山 医林十五圣像图轴

作者: 苏仁山

创作时间:1846年

大小:112×59 cm

材质:纸本水墨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艺术时期:清代


再来说“墨”,书法中的墨在中医中居然是一味重要药材。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对记载称其为“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释其墨性味辛平,入心、肝、肾经。一些上好的墨中还会加入中药成分,例如鹿胶、熊胆、麝香、冰片、珍珠等等,再加上墨本身为松烟炭,所以墨在中医用药中具有良好的止血消肿之效,可以用来治疗吐血、衄血、血痢、 崩中漏下等病症。至今为止,著名的中医药房同仁堂还生产有名为八宝药墨。在《梅师集验方》中,治疗鼻衄出血多、眩冒欲死的方法为浓研香墨,点入鼻孔中。


图片


名称:明代 佚名 兰亭修禊图圆墨

作者: 佚名(明)

创作时间:1368-1644年

大小:直径13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宣纸,作为书法中常用的书写工具,因唐朝时安徽泾县多产宣纸且质量上乘而得名“宣纸”。在古代为了长时期保存宣纸并防止虫蛀,多会在宣纸的制作过程中加入一道工序“染潢”,就是用黄色的汁液浸泡纸张。之所以能起到防止虫蛀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染潢”的主要制作原料是黄柏,黄柏是一味重要的药材,黄柏性味苦寒,具有杀虫抑菌的功效。《齐民要术》九记载:“浸檗汁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染(深)则年久失暗。”


图片

名称:清代 佚名 新诗造纸书画谱册(二十四帧)之二 造纸始竹

作者: 佚名(清)

材质:纸本设色;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中国书法

艺术时期:清代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目前已有考古发现的西汉时期的纸张。


《新诗造纸书画谱》通过二十四帧绘画和二十四帧释文从蔡侯宅第开始,记录了造纸工艺的全过程。其中释文部分引用了许多名人的诗文,如李商隐、谢庄、张伯玉等,其中还有些澄心堂的纸句。此画谱编撰绘制年代,作者不详。通过其中大量钤印估计可能是清代的周开泰编撰。其中二十四帧分别为:蔡侯宅第、造纸始竹、看竹体裁、伐竹作料、浸于池水、去皮存质、搥捣如丝、太阳以曝、灰水浆之、役工堆料、始入煌锅、池水撮洗、二次撮洗、三次撮洗、泡浸灰水、灰水泡料、不堆再漂、纳于窖中、用碓舂细、用槽盛之、需以篘床、上榨则实、焙而后干、告厥成功。


另外,书法工具中常常用到的“镇纸”,和中医中的“脉诊”在古代有着相似之处,有些多为木质长条形状。旧时期的老中医圈中流传这样短小的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只按脉,四季衣裳。”可以看出,在以前的中医文化中,书写好坏在中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图片

名称:清代 佚名 白玉镇纸

作者: 佚名(清)

大小:全高1.8cm,长9.84cm,宽3.9cm

材质:矿物/玉石珠宝/玉石

作品类型:工艺美术;雕塑雕刻;篆刻艺术;玉石珠宝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书法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有名的书家在流传后世的书作中有许多有关药笺的精美作品。例如唐朝张旭的《肚痛帖》、王羲之的《黄庭经》、王献之《鸭头丸帖》和《地黄汤帖》、苏东坡的《覆盆子帖》、赵抃《山药帖》以及清代王澍的临摹作品《临头眩方帖》等等。


王羲之,大概是老少妇孺人尽皆知的著名书法家了。他不仅擅长书法,还通药理之学,关于他的“坦腹东床”的故事便说是他服用了一种名为“五石散”的药物后导致浑身灼热于是才袒胸露背躺在床上,但也因此被视为不拘小节、任情恣性的表现而受到青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年轻时很有才华,太尉郗鉴很器重他,想把女儿嫁给他,于是派人向王羲之伯父王导求亲。王导领来人到东厢房去看,只有王羲之独自敞着衣服,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来人回去向郗鉴汇报说东床袒腹的就是王羲之。


图片


名称:清代 佚名 历代圣贤半身像册—王羲之

作者: 佚名(清)

大小:42.6x34.6 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此《历代圣贤半身像》册描绘历代先圣名贤。全册共三十一开,图绘起自仓颉、咎繇,终至真德秀、许衡,自远古至南宋六十二幅圣贤设色冠服半身像,各像附人物生平题识。此画册原为清宫安奉历代帝后贤臣图像的南薰殿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发现一批帝后功臣像存放于 “茶库”,下旨检修裱装。乾隆十三年(1748)修复工作完成,后改移 “南薫殿” 贮藏。1945 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画像都被运至台湾,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剩余部分则分散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存这批画像在乾隆十三年(1748)重新装裱过。当时清高宗为这批帝后像选定的 “裱绫”,是金黄与明黄八瓣缠枝花纹的款式。重新装裱过后的题签,特别标注修复时间:「乾隆戊辰年重装」。此外,每件帝后像轴还量身订制云头纹黄绫 “囊”,慎重地贮藏在南薰殿里。
王羲之信奉道教,其书作《黄庭经》为道教经典著作,讲述养生修炼与长生不老之道。这是王羲之的小楷代表作,共计60行,1200余字,通篇运笔流畅,结构均衡,字体大小相依,笔画粗细有致,既有整体统一性又具有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变化,是动态美与静态美的结合代表。“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前有幽阙,后有命门,嘘吸庐外,出入丹田......”
《黄庭经》作为经典代表作,也被后世书家多次临摹与学习。赵孟頫就留下了《摹黄庭经并写羲之换鹅图书》册页一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册页前副叶有乾隆皇帝“契神昙壤”题跋,还留有一首自作绝句:“山阴道士去何方,写貌摹书两擅场。逸少标形有神聚,子昂腕里以筋藏。寸田尺宅期无欲,幽阙命门斯受庆。却笑鸥波拈笔际,不知谁是作随倡。甲午暮春之初御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

名称:黄庭经

作者: 王羲之

大小:26.3cmx106.2cm

材质:临纸本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艺术时期:魏晋南北朝


赵孟頫临摹的《黄庭经》相较王羲之而言,更加肆意与秀美。通篇看来气息流畅贯通,字与字之间咬合紧密,主笔突出,字形在一端正为主的基础上还附加变化。整体给人一种宽博端严,优雅雍容之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

名称:元代 赵孟頫 小楷黄庭经卷

作者: 赵孟頫

创作时间:1298

大小:26.5x485.4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赵孟頫还有一件作品《丹药帖》,信中记载的是赵孟頫与其师傅中峰太和上尊的一封有关人际往来的内容,信中多谢表达了对师傅的感谢之情,首先是感谢了师傅所赠与的丹药之情,后有感谢师傅对赵孟頫的多次帮助之情。《丹药帖》信札前五行为较工稳端正的行楷书,后面的书写更加自由与行草意味。通篇字与字之间轻重、浓淡对比强烈。


图片


名称:丹药帖

作者: 赵孟頫

创作时间:1319

大小:29.6cmx66.4cm

材质:纸本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张旭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与怀素有“颠张醉素”之誉。张旭擅长草书,并且与唐代李白的诗歌与裴旻的舞剑,合称“三绝”。张旭是唐朝时期吴县人,曾任常熟县尉,因此也被称为“吴中四士”。《旧唐书》对其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风影响,其母亲陆氏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可想张旭对书法的学习启蒙是较常人有一定优势的。


张旭的书法以继承 张芝与二王为主要脉络,自视得以继承二王笔法。他的楷书端正严谨,黄庭坚曾赞誉其“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可见,他的楷书是继承传统的印证,而其草书便可看做是创新与发展。他的草书代表作以《古诗四帖》《肚痛帖》最为人所熟知。


图片

名称:肚痛帖

作者: 张旭

创作时间:1058

大小:34cmx41cm

材质:拓本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金石碑拓

收藏机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唐代


《肚痛帖》真迹已不传,留有刻本存世,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通过《肚痛帖》的文字内容来看,大概是张旭肚痛时自己诊断的一纸药方,文曰:“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这幅作品开头的三个字字字独立,书写较为端正,从第四字开始便开始字与字的连接,一笔贯穿一列到底,全文一共六列,从右第一列到左最后一列似一首节奏由弱逐渐到强的乐曲,越写越快,节奏越来越强烈,越写越奔放、狂怪,将草书的连绵与气势都发挥到了极致。


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与《地黄汤帖》也是与中医相关的书法作品。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是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孩子,人称“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其在王羲之开创新体的基础上,更加流丽、妍美、多姿。他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鸭头丸帖》是王献之的行草书代表作,全文共十五字,绢本墨笔。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该帖十分推崇:“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王献之在父亲王羲之的妍美书风的基础上海创造出了“一笔书”,变上下不相连的行书为一笔连贯数字的书写风格,气势显得更为豪迈与雄伟。“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全文两行十五字,现藏上海博物馆。通篇多连绵相属之意,故字势相连起伏、气势贯畅。


图片

名称:鸭头丸帖

作者: 王献之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上海博物馆

艺术时期:魏晋南北朝


《地黄汤帖》:“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地黄汤是一中药材,有鲜地黄、干地黄之分,鲜地黄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地黄汤帖》也多为历代书家临摹取法的对象,明代的文彭也留下了《临献之地黄汤帖》作品。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工书画、擅篆刻,能诗。此卷是文彭七十五岁所作。草书运笔闲散自如,不失章法。结字错落变化有致,颇具神采。这幅临摹作品改变了原来的章法,形式为扇面,各行字数不一,长短相依,气息畅通,有一种文人书卷之气扑面而来。


图片


名称:明代 文彭 行书临献之地黄汤帖

作者: 文彭

材质:纸本水墨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艺术时期:明代


宋代的苏轼也有《覆盆子帖》传世,“覆盆子甚烦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访,值出未见,当令人呼见之也。季常先生一书,并信物一小角,请送达。轼白。


图片


名称:覆盆子帖

作者: 苏轼

创作时间:1080-1083

大小:27.7cmx44.8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此帖为纸本墨笔,六行四十四字,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本草纲目》中载覆盆子:“子似覆盆之形,故名之。时珍曰:‘五月子熟,其色乌赤,故俗名乌隵、大麦莓、插田隵,亦曰栽秧。’”覆盆子为南方植物,栽秧季节可采集,似莓而可食,又可入药。《覆盆子帖》凡六行,各行有长有短,行距大于字距,字间紧凑,从中可见宋代手札之美。


图片

名称:金石昆虫草木状—芰宝、覆盆子

作者: 文俶

材质:纸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版画艺术

艺术时期:明代


清代王澍的《临头眩方帖》,与中医的联系更为紧密,俨然就是一副治疗头晕目眩的药方。其释文:“治头眩胸闷。或患痈肿。头不即溃者。以此药帖之。皆良。蜱麻。巴豆。薰陆。石盐。芎穷。松脂。六物麁捣如米粒许。少加其分。头闷处先其巴豆三分。减一松脂。剃去发方寸。以帛帖药。当病上帖之周时。帖刮上烂皮。以生麻油和石盐涂上。当有黄水出。为佳。羲之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名称:临头眩方帖(四开)

作者: 王澍

大小:本幅一至二 26.1x12.8 本幅三至四 26x12.2 本幅五至八 26.2x12.5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这幅药方记载了治疗头眩、胸闷、肿痛的方法,头若没有溃烂即可以此药贴之便课治愈。还可以添加蜱麻、巴豆、薰陆、石盐、穹穷、松脂,将此六物捣碎如米粒大小,少加一些......这里详细记录了如何制药、用药,类似于今日的“使用方法与功效”。王澍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书法家,以善书选为五经篆文馆总裁官,官至吏部员外郎,后告归故里更孜孜于书艺,遍临古代名碑拓,四体兼工,于欧、褚两家,致力尤深,最终名博海内。著有《淳化阁帖考正》《古今发帖考》《虚舟题跋》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朝有个著名的名医叫陶弘景,据记载幼时学书十分勤奋:“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由于时代太过久远,其亲手书写的药方可能不见踪影了。但他还有相关书法理论流传后世,也留有真迹,现今江苏镇江焦山上有摩崖石刻《瘗鹤铭》,传为其作。


图片


名称:南朝 陶弘景(传) 瘗鹤铭拓片(清末拓本)

作者: 陶弘景

大小:74×117cm

材质:纸本墨拓

作品类型:金石碑拓

收藏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艺术时期:魏晋南北朝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在南朝齐、粱时期,是有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和医药学家。陶弘景一生著述颇丰且在诸多领域都形成了一定影响。作为仕族出身,自幼便受到家学的熏陶,10岁读《神仙传》,15岁作《寻山志》,向往山林隐逸生活。20岁时就被引为诸王的仕读,后来又拜为左卫殿中将军。30岁左右,拜有名的道士为师开始了游历山水,寻访仙药真经的生活。后来,其辞去官位,在江苏句容句曲山开创立道教茅山宗。后梁武帝即位请其出山入仕,坚辞不就,然朝廷每遇大事常往咨询,遂在当时有“山中宰相”之称。


在医药学上他也有巨大成就,陶弘景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早起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虽有关的本草著作之多但错综复杂,尚未形成一定的标准,导致年代久远的著作内容十分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于是,陶弘景便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他将当时所有的草本著作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并将两者合二为一,加上自己经久累积的经验,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入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虽然原书已轶,但这依然成为我国本草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图片

名称:金石昆虫草木状—蒲以草、荩草

作者: 文俶

材质:纸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版画艺术

艺术时期:明代


除此以外,他还著有《养性延命录》《纪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他能书善画,精通琴棋。他的书画代表有《二牛图》《山居图》和《瘗鹤铭》等。

台北博物馆收藏的《天下名山图》册页中有收录其画作《龙溪采芝图》,上有作者款识:“龙溪采芝图,陶弘景”。旁边有跋:“粱陶弘景龙溪采芝图,龙溪属缙云遂昌县,在深山複岫中,石如龙牙,瀑泉分流为三泓,岁旱,祷雨立应。陶弘景游此有碑记留其上。”


图片


名称:魏晋南北朝 陶弘景 天下名山图(元)册之梁陶弘景龙溪采芝图页

作者: 陶弘景

创作时间:南梁

大小:51x77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魏晋南北朝


陶弘景的书法代表作《瘗鹤铭》,曾被附骥于王羲之名下而广为历代书家所推崇。宋代著名书家黄庭坚曾言:“《瘗鹤铭》,大字之祖也。”《瘗鹤铭》摩崖刻石,原在江苏丹徒(今镇江市)焦山西麓崖上,楷书十二行,行二十三字或二十五字不等。宋时刻石坠入江中,碎为五块。清康熙五十二年苏州太守陈鹏年募工挽出五石,置于焦山观音庵,后粘合为一,存九十余字。今残石尚存,在焦山宝墨轩。对《瘗鹤铭》的时代和作者,众说纷纭。


宋黄庭坚说为晋王羲之书,黄伯思说是梁陶弘景书,欧阳修说唐顾况书,亦有人认为是唐王瓒书,都无从考证。《瘗鹤铭》为大字楷书,但笔端又具行意。字体流畅舒展,厚重稳健。结体疏而不散,笔锋劲利,气充神足。历代书家对《瘗鹤铭》的书法评价甚高,其书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图片


名称:瘗鹤铭

作者: 佚名(魏晋南北朝)

创作时间:514

材质:纸本墨拓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金石碑拓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魏晋南北朝


明代王世贞云:“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此铭自宋代以来,颇为人们重视,历代金石书籍著录甚多,如宋赵明诚的《金石录》、明顾元庆的《瘗鹤铭考》、清翁方纲的《瘗鹤铭补》,王昶的《金石萃编》、汪士铉的《瘗鹤铭考》等。这足以见《瘗鹤铭》在历代金石家、书家心目中的地位。


图片


名称:清代 梅庚;翁方纲 云海图 书法(两幅)扇面镜心

作者: 翁方纲 梅庚

大小:18.5×52.5cm;17.5×53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私人收藏

艺术时期:清代


傅山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一生经历了明代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以及清代初期顺治、康熙二朝,贯穿了中国十七世纪将近八十年的岁月。傅山为人注重细节,明亡以后他身穿朱衣,自号朱衣道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明王朝政权的忠心。自明亡后,其一直隐居不仕,直到清康熙征举博学鸿词科,其被挟持到北京,仍誓死言辞不就。


傅山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提出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的书法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他提出的“书品即人品”也对后世书法家的书法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傅山一生书画兼善,留下了许多书法、绘画作品。傅山以善书者名世,所作山水、花草等皆则不规步于前人,多以行书、草书笔法直抒胸臆,自具面目,其画虽在明清画坛影响不大,但体现了晚明文人书家偶作翰墨游戏,实践“书画同源”理念的典型特色。


图片

名称:清代 傅山 墨荷图轴

作者: 傅山

大小:142x40.5cm

材质:绫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傅山十分擅长妇科,还留下了专门的著作传世。《傅青主女科》为傅山所著妇科著作,共两卷,上卷分为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五门;下卷分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五门。本书主要运用中医脏腑学说,阐明妇科常见病症特点以及临床表现。在诊断上以肺、脾、肾三脏立论,治疗主要采用“以培补气血,调理脾胃为主”。傅山在医学上注重气血,主张攻补兼施,并将儒家义理之学通于医理。其在治病上不拘于学派,不泥于方书,医名颇重于当时。


关于傅山治病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有许多,但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一道名为“煮石头”的药方。相传在那时的太远有一户人家,丈夫为上门女婿,妻子家里人便在背后嚼舌根,丈夫听到后将此缘由归根到妻子身上,于是妻子感到十分伤心委屈便一病不起。丈夫拜访了许多医生来到家中治病,但久久不见好转。于是就有村民向他推荐在但是小有名气的傅山。傅山来到此人家中,了解情况后便开除了这一幅“煮石头”药方。他告诉这个丈夫治病需要一副“药引子”,就在村边一个小石沟里,去那里找到一颗鸡蛋大小的深色石头,拿回来用文火熬,水熬少了添上水继续熬,什么时候石头煮软了,再来我这里取药,千万注意的是,不能水干了也不能熄火。于是此人没日没夜熬了几天后石头还是硬邦邦的,妻子看着丈夫焦急又受累的样子,于是对丈夫说:“我来看着锅继续煮,你再去问一下傅山先生,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傅山就出发了。当傅山坐在门口圆圆看到男子后便面带微笑,一副成功在望的样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名称:清代 傅山 山水图册

作者: 傅山

大小:36.5cmx37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傅山20来岁获得了赵孟頫的真迹,崇拜赵氏书风的圆转和流丽多姿,然后来赵孟頫作为宋氏后裔却选择降元出仕,傅山便认为其“心术坏而手随之”,所以认为赵氏的字过于圆滑而不可取。他钦佩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气节,认为他忠厚,所以颜体雄浑厚重且赋有一种“庙堂之器”,此后,便开始弃赵而专学颜体。傅山说:“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齐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他提出的“四宁四毋”为其书法美学观的写照:“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的草书表面上看互相缠绕,尽显飘逸之姿,但其内在其实比较前倔强,他还有小楷传世,最为古拙。


图片


名称:傅山(款)行书立轴

作者:傅山

大小:154cm×45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艺术时期:清代


图片


图片



到近现代更是诞生出一批善书法的名医:范文甫、程门雪、丁甘仁、肖龙友、徐小圃等,他们的方笺都被人们当作书法墨宝收集珍藏。上海十大名医之的顾筱岩曾说:“字是一张方子的门面,是一个医生文化底蕴、学识才华的外露。很多病家延医之先,常常先借其方子一看,以度学问深浅和医道高低。凡其入门弟子,先须习字,每晨练字,临写字帖经先生批阅合格后,才能去读医书,已成定例。大约一年左右,先生认为大楷根底差不多了,才可以学行书。先生自己则喜欢颜真卿的《争座位》,书法颇有颜氏韵味。他与张大千、吴湖帆、黄宾虹等书画大家过从甚密,时有墨迹相赠,吴湖帆誉先生‘方笺之书有颜氏大将风度’。”

可以看出,在以前的中医家眼中,医生所开的药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可以最先透露出一个医生的学识与才华。甚至许多人在正式选用某位医生前会先看起所开药方,得到肯定与信任后,才选择其进行后续的治疗。所以在以前,很多慕名拜师学艺的人往往进入师门后要先要求其练字,每天早晨要先练字,字经老师检查过关后,才能开始晨读医书。

何鸿舫,是清代后期的江南名医。他在书法上也颇有成就,后人将他的书法墨迹汇集成册进行出版。他的书法在但是称绝于“大江以东”,《青浦县续志》记载:“书法胎息平原,坚拔浑厚,自谓大江以东独绝。间画梅,世不易得。何世故世医,至长治声誉益振,病者求治,户限为穿。殁后,人宝其书,或得寸笺方案者,珍若球璧。”何鸿舫出自南宋绍兴以来的何氏世医,师第二十四代传人,成为清代后期名医。

图片

这是何鸿舫手书墨迹两则,上图右侧为行书《云间何氏心传》,应该是何鸿舫家族流传下来的医学家书,记载了何氏祖辈悬壶济世积攒的各种病症的症状与药方;左侧为楷书抄录的《救迷良方》。除此以外,何鸿舫还擅长隶书等多种书体。在他的临摹作品中,还多次出现隶书作品。


图片


何鸿舫临摹清代隶书名家桂馥的书法作品能够看出他在隶书上的成就。桂馥,字未谷,一字冬卉,号雩门,别号萧然山外史,山东曲阜人。其擅长文字之学,与段玉裁在但是同治《说文》,人号称“南段北桂”,北后人誉为“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因其博涉群书,尤其潜心于小学,并且精通声义和碑版鉴赏,书法最擅长隶书,端正谨严,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图片


图片



旧时期的老中医圈中流传这样短小的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只按脉,四季衣裳。”可以看出,在以前的中医文化中,书写好坏在中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与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千年的历史积淀。希望他们能在未来新的时代潮流中历久弥新、焕发生机。

图片


图片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图片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图片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明溪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