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读者活动

云图百科·书海漫游 | 跟着课文游中国(三):古韵之城·人文宁波

发布时间:2024-03-19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READING

跟着课文

游中国

图片

         书海漫游,足迹遍天下



宁波,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以其璀璨的文化、独特的美食和优美的景观,成为了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美食共融,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这里孕育了众多文人墨客和杰出人才。他们为宁波的文化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天一阁、保国寺等古迹是宁波历史文化的见证。姚剧、甬剧等地方戏曲形式,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宁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璀璨,领略到宁波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辉煌。

走进宁波,就是走进一段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旅程。让我们跟着语文课本游宁波,去探索那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课文回顾

《小港渡者》又名《渡者之言》

作者:周容

图片

——鄂教版初一语文



《小港渡者》是一篇描述宁波当地风土人情和人文特色的文章,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周容。



图片

城市名片


图片


别称:甬城、甬上

美誉:走遍千山万水,不如宁波乡下美

位置:浙江省东部,长江三角洲南翼

名人:王守仁、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

景点: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郑氏十七房 、宁波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前童古镇 、石浦渔港古城(石浦古镇)……

美食:三北豆酥糖、油赞子、红膏炝蟹、羊尾笋、四鲜烤麸、宁波汤圆、年糕汤、大汤黄鱼、龙凤金团……

图片





历史档案

宁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新近发现的井头山遗址又把宁波人文起源的历史往前推进到8000多年前。夏商时代,宁波称“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今境内设鄞、鄮、句章、余姚(一说西汉初置)四县,唐时称“明州”。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地名由来

宁波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称为“鄞”,唐时称“明州”,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早在周朝已有此称。




探寻宁波的千年历史

图片

天一阁

图片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由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清代修撰《四库全书》时,范家进献之书638种,被乾隆皇帝多次赞扬而名扬天下。其建筑式样、藏书特色、保护措施、管理模式乃至命名方式都成为各地藏书楼纷纷效仿的对象。当代学者余秋雨一篇《风雨天一阁》,写尽了藏书家的艰难和悲怆。

天一阁如今分为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藏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现收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以地方志、登科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


图片

保国寺

图片

保国寺位于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的灵山之麓,距市区15公里,始建于东汉世祖时期,初名灵山寺,此即保国寺的前身。唐会昌五年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此后改名为保国寺。

保国寺并不是以其宗教寺庙闻名于世,而是因为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寺内的大雄宝殿(又称无梁殿),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唐代经幢、观音殿、净土池等殿宇古迹。


图片

天童寺

图片

天童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太白山麓,创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重建,清代重修。天童寺坐北朝南,呈阶梯状布局,由南而北依次升高。寺内有宋、元、明、清历代碑碣、石刻楹联、匾额、玉器、瓷器、铜器、字画等大量文物,均有着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天童寺创建历史久远,建筑规模宏大,文物遗存丰富,建筑群体保存完整。


图片

慈城古县城

图片

千年古县城——慈城地处东海之滨,姚江之畔,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慈城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物古迹众多,历史遗迹丰厚,在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同时,慈城还是一块人杰地灵的沃土,自唐宋至明清,慈城一带出进士519人,到了近现代,又涌现出周信芳、秦润卿、应昌期、谈家祯、冯骥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
慈城古县城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悠久的人文历史,而且表现在钟灵毓秀的独特风貌。全城山水相映成趣,生态环境秀丽清幽。
见证千年历史沧桑,感受久远浓厚的儒风雅俗,水乡情韵,千年慈城 ——“江南第一古县城”!


图片

宁波博物馆

图片

宁波博物馆是一座集历史、艺术、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该博物馆在外观设计上运用了大量宁波旧城改造中积累下来的旧砖瓦、陶片等材料,形成了独特的“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等建筑特色,体现了循环建造和节约资源的理念。

宁波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佛教文物等,展现了宁波地区的历史文化。此外,博物馆还设有多个展厅,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等,展示了宁波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探寻宁波的戏曲之魂


东方歌剧——甬剧

图片

宁波甬剧是用宁波地区方言演唱的戏曲剧种,属于花鼓滩簧声腔。它最早在宁波及附近地区演唱,当时称“串客”,1880年“串客班”到上海演出后又称“宁波滩簧”,1924年“宁波滩簧”在上海遭禁演后称“四明之戏”,1938年上演时装大戏后又称“改良甬剧”,直到1950年,这一剧种才正式定名为“甬剧”。2007年正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甬剧音乐曲调丰富,共计约有九十种。主要有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演化而来的“基本调”,从宁波乱弹班中带来的“月调”、“三五七”、“快二簧”、“慢二簧”及四明南词和一些地方小调。甬剧基本调(也称老调)主要用于塑造人物,表现人物较复杂的思想表情。叙述故事情节。小调则用来作为情节片段之间的穿插。


余姚滩簧——姚剧

图片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诞生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祥地——余姚,其前身为“余姚滩簧”,又被称为“鹦哥戏”或“秧歌戏”。起源于十八世纪上叶(据清光绪延熙等编《台规》卷25《康熙十年禁唱秧歌妇女》记载),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流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发展历史。

姚剧表演通俗易懂,剧目贴近民众心理,民间语汇丰富。表演风格不受戏曲程式的严格约束,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和真情实感的体现,并寓幽默、风趣、诙谐于唱、念、表演之中,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二百多年的传承历史促使姚剧具有很强的时代适应性,能够演出各类剧目,尤擅表演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题材。





食韵宁波


图片

三北藕丝糖

三北藕丝糖,与三北豆酥糖齐名,是宁波的土特食品。

藕丝糖在柱状外面粘有黑芝麻或白芝麻,松脆香甜,不粘牙齿,老幼皆宜,藕丝糖丝孔密布、又脆又酥,又香又甜,风味独特。

三北藕丝糖自出产以来,声名远播,很快传到京城。京都大臣尝了从慈溪老乡带去的藕丝糖后,赞不绝口,便敬献给了慈禧太后。此时的慈禧太后已是年老体衰,而藕丝糖一入口即酥脆而化,香甜满嘴,便连声称赞,立即责成地方官员每年向朝廷进贡,列为"御食"。


图片

灰汁团

茶色的圆形小点,其貌不扬却散发着乡野独有的清芬香味,掂在手里感觉有点颤悠悠,吃起来口感有点弹、有点Q,偏碱性特别养胃,这就是灰汁团,宁波人最熟悉不过的夏日解暑小吃。

虽然现在灰汁团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但在过去,灰汁团主要是在早稻收割以后才会做的点心。


图片

梁弄大糕

梁弄大糕的外形方方正正的,雪白的大糕上有着可食用红粉印的“万事如意”、“恭喜发财”等不同的字样,使大糕色彩分明,既添加了几分喜庆感,又很美观,让人胃口大增。

在梁弄,每逢端午时节,已订婚但还未结婚的毛脚女婿必须挑大糕到丈人家去,这样的风俗习惯一直沿用至今。毛脚女婿挑的大糕少则几十箱,多则上百箱。女方把这些大糕分发给亲朋好友,一来表示名花有主,二来也是让大家一起分享喜悦。而结婚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就轮到女方挑大糕到男方家了。

制作大糕的手工技艺,是梁弄古镇的独创,而这样的一种技艺,一般是世代相传,梅柏桥是梁弄大糕的第四代传人 。梁弄大糕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公元1613年5月19日,“中华游圣”徐霞客带着一僧一仆,由宁海县前往天台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由此开篇。那一年,22岁的徐霞客头戴远游冠,踌躇满志,沿古道而行,开始了长达34年的探幽寻秘。

徐霞客自西门出,第一站去了哪里,又留宿何处?让我们跟着徐霞客一起去探索吧!

图片
图片




探寻宁波的魅力,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璀璨,更能领略到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活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宁波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将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 END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