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31作者:来源:点击: 次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前 言
山野怪兽和异域怪人是山海经世界的主角,三头六臂的巨人、胸口穿洞的贯胸国人、长翅膀的羽民国人,吃一口就能跑得飞快的“狌狌”怪兽等,《山海经》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华文明童年时期的天真与深邃。但它不仅是神话的狂欢,还暗藏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的思考。
山
海
之
山
《山经》中对于每道山脉,皆依照其特定的走向,依次记载了每一座山的名号、相隔的里程,还有从山上奔流而出的河水名称、流向以及最终的归宿之处。
每提及一座山、一条河,都会细致地描绘山上生长的草木种类,山中栖息的鸟兽,水中游弋的鱼类,以及山中和水里蕴藏的金属、玉石等各类矿物资源。不仅如此,还会深入地描述这些草木、鸟兽、鱼类的形态外观、生活习性以及它们的用途,诸如草木的叶片形状、花朵颜色、果实模样,鸟类、兽类、鱼类的身体构造,包括脑袋、面孔、角、耳朵、眼睛、鬃毛、羽毛、翅膀、爪子、尾巴等各个部位的特征,它们的叫声特点,食用这些草木、动物所能治疗的病症,以及某些特殊动物出现时会带来的影响等。
整部《山经》,详尽地记录了 447 座山峦、254 条河流,还有在这山川之间生活的数百种野兽、飞鸟、水生动物,近百种草木,数十种矿物,以及数百种药物。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这些记述条理清晰,宛如精心编排的账本,按部就班地一一呈现。它给人的感觉,并非是凭空想象、随意编造的志怪或神话故事,更像是经过精心规划,实实在在地记录着各类自然资源的珍贵典籍。
西山经参考地图
(图中形象来自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山海经.十八卷.
郭璞注.蒋应镐绘图.明崇祯时期刊本.)
南山经参考地图
(图中形象来自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山海经.十八卷.
郭璞注.蒋应镐绘图.明崇祯时期刊本.)
要说到神话中的山,昆仑山是被提到的最多的山之一。《山海经》中的昆仑山不仅是一座神山,更是整个神话体系的“宇宙轴心”与“神界门户”。它承载着天地秩序、众神传说与文化理想,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
昆仑山首次出现于《山海经·西山经》《大荒西经》等章节,记载如下:
“西南三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大荒西经》
“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所居也。”
——《海内西经》
昆仑在《山海经》中是天帝(如黄帝、西王母)所居之地。昆仑山是神仙出没、鸟兽异类聚集所,是通天通地的神圣之山。
宋代 刘松年 瑶池献寿图轴 198.7x109.1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刘松年的这幅作品绘远处云峰匝绕,前景清泉激岩,山径上霓旌云幛,车马随从掩映于树石间,丘崖后微露殿脊,苍松悬壁,西王母与汉武帝相向对坐交谈,众女仙捧桃实竞进,有祥瑞庆寿之寓意。其人物描绘精谨,松树造型夭矫多姿,山石为已定型之斧劈皴,设色明艳。
最早记载西王母形象的典籍是《山海经》,我们知道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中,那可以大胆推测,这幅作品中描绘的山脉,大概就是昆仑山。
中国古代绘画中直接标注为“昆仑山”的作品较为罕见,因为昆仑山在传统文化中更多是神话象征和道教仙境,而非单纯的地理实体。画家通常以“仙山”“神山”“瑶池”等意象来表现昆仑的意境。
蓬莱、方丈、瀛洲与昆仑并称四大仙山,画家常以相似手法表现——山体嶙峋、云海环绕、宫阙隐现,共享同一套“仙境符号”,如杨升的这幅蓬莱之雪。
唐代 杨升 蓬莱飞雪图 75cmx68cm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除了昆仑山之外,《山海经》中还有记载太行山,传说夸父追逐太阳的过程中,翻越了太行山等高山。
《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
“又北三百里,曰太行之山,其上多梓木,多文石。”
太行山作为中国北方重要山脉,自古便是山水画的核心题材之一。与昆仑山的神话色彩不同,太行山以雄浑险峻的实景风貌入画。
明代 谢时臣 太行晴雪图轴 231×165.6cm 绢本水墨
谢时臣这幅作品描绘了太行山中一场大雪过后,盘车行旅繁忙的景象。巍峨的太行山里,厚厚的白雪覆盖着峰峦迭嶂,山石嶙峋。各个山头密林丛生,枝杈被积雪映村,更显苍老枯硬;山坳深处,小桥、庙宇、房屋、客栈错落分布;苍松、古树,茂密成林;山涧中,溪水奔流,水岸边,三只小船依次停泊。左边水道中,三辆满载粮袋的牛车涉水盘环而上,而右边宽敞的山路上,一队驮粮的毛驴急速而行,前行便是生意兴隆的路边客栈,有吃饭的、歇脚的、有启程的、赶路的......一片繁忙。
元代 佚名 太行雪霁图 156cmx103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人的这幅作品则描绘了一群行旅或骑驴或牵骡、骆驼,在险峻的太行山径赶路,饶有北国风情。路旁枯树,山石上的白雪都令人想起冬日的严寒。缩颈弯腰及以袖口掩鼻的人物,更以生动的表情形容出隆冬的凄苦。该幅的山石构景雄奇,用笔劲利。
山
海
之
海
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海经》文本,其实有点像是在进行 “看图说话”。也就是说,《海经》最开始是先有了图画,后来才有了文字。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文字,就是对图画上内容的记述和解释。
海外经参考地图
(图中形象来自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山海经.十八卷.
郭璞注.蒋应镐绘图.明崇祯时期刊本.)
海内经参考地图
(图中形象来自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山海经.十八卷.
郭璞注.蒋应镐绘图.明崇祯时期刊本.)
《山海经》中,“海”是与“山”并列的重要地理概念,它不仅指现实中的大海,更是一种神话地理空间的边界与神秘来源。
东海在《山海经》中被常用描述为阳升起地点,传说有十个太阳轮流从东海升起,照耀大地。东海还是神灵的门户,它连接着人间与神域的重要通道。仙岛之域: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也浮于东海之上。
但直接以东海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几乎没有,不过画水总要画山,所以可以直接去到仙山之地观水。
清代 袁江 蓬莱仙岛图轴 160×97cm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如袁江的这幅蓬莱仙岛图,所绘楼台殿阁,古树环绕,散缀于山石巨岭之间。画中的海水,可推测为东海之水。
“蓬莱仙岛”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海上神山”,岛上的宫殿建筑全用黄金白银盖成,奇花异草、珍禽怪兽不计其数,更是藏有“不死之药”。此图就是袁江以这些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加上自己的艺术想象而构思创作的仙山仙境。
作者在描绘这座海上仙山时,着重突出了云烟缭绕的仙境氛围,精美细致的楼阁、雄奇伟岸的山石与烟涛微茫的大海烘托出画家理想的生活境界,令人悠然神往。
清代 佚名 蓬莱殿避暑
39.8cm×327.3cm 绢本设色 弗利尔美术馆
明代 冷谦 蓬莱仙奕图 29.6cm×100.2cm 弗利尔美术馆
这两幅蓬莱殿避暑处观赏到的海水同样可推测为东海。如果蓬莱的东海看厌,可切换到瀛洲看看东海海水。
冷谦的这幅作品描绘了池塘边敞轩水榭,绿柳掩映,塘中莲花片片,碧水微波。水榭中两位高士对坐博弈,全神贯注,另有一人侧卧床榻,一手支颐;又有三位仕女,一人执扇,一人伏案,一人取水,整幅意境悠闲雅淡。
神
仙
异
兽
在四篇《海外经》的结尾处,分别描绘了掌管四季的神。
明代 句芒 海外东经 十八卷之九 第五十二图 页五
纸本墨笔 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句芒,春天之神,被描述为鸟身人面,骑着两条龙。他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万物的复苏,掌管着植物的生长和生命的更新。
明代 祝融 海外南经 十八卷之六 第四十二图 页七
纸本墨笔 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祝融,夏天之神,被描绘为兽身人面,同样骑着两条龙。他与火和炎热相关,代表着夏天的炽热与活力,常被视作火的掌控者,保护人们免受火灾的侵害。
明代 蓐收 海外西经 十八卷之七 第四十六图 页七
纸本墨笔 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蓐收,秋天之神,被描述为左耳挂着一条蛇,骑着两条龙。他象征着秋天的收获与收藏,掌管着农作物的收割和人们对冬季的准备。
明代 禺疆 海外北经 十八卷之八 第五十图 页八
纸本墨笔 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禺疆,也被称为玄冥,是冬天之神,被描绘为人面鸟身,耳垂上挂着两条青蛇,脚下踩着两条赤蛇,骑着两条龙。他代表着冬天的寒冷与黑暗,象征着生命的休眠与冬季的静谧。
四位神祇分别代表着四季,宛如四季的守护神,静静地守护着岁月的轮回。
东汉 西王母画像砖 40.3x45.5 cm
作为最早载有西王母形象的典籍,《山海经》中有三处提到西王母——《西次三经》《大荒西经》《海内北经》,其中生成的西王母形象:一位居于昆仑的,长着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善于咆哮,头发蓬蓬,居住在洞穴的女子,身边有三只青鸟随从,主管伺察天之厉星和五残星,且拥有一定地位。西王母被赋予消灾祛祸,赐福人间的力量。
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是长生不老药的守护者,也是众神之母。在黄帝与蚩尤的大战中,西王母派九天玄女下凡,传授黄帝奇门遁甲之术,帮助黄帝最终战胜蚩尤,统一了中原。她还曾赠予黄帝不死药,但黄帝因自身德行不够,未能服用,最终将不死药交给了嫦娥,嫦娥服药后飞升月宫。
清代 余省、张为邦 兽谱图册·第四册(三十开)之二十八 獂 纸本设色
传说一座山称作为乾山,它的山脊就像一只大乌龟仰面朝天地躺着,南边的山坡上,裸露的岩石红得像火,还嵌满了碎金子和青玉。阳光一照,整座山就像被烧透的炭一样。可北边的山坡却黑得像玄冰,寸草不生,岩石的缝隙里凝结着紫霜色的金属脉络。在南边山坡的金玉矿脉深处,藏着一种叫獂的异兽。它长得像青牛,却只有三条腿,蹄子踩在岩石上会留下青铜锈色的印记。獂的脊背隆起得像座小熔炉,呼吸时会喷出带着硫磺味的火星,它就靠吃山里的金玉为生。
采玉的人一代代传下来的话说,要是在月亮亏缺的夜晚听到獂的吼声,得马上趴在地上捂住耳朵。那声浪能把岩层都震碎,露出深埋在地下的玉髓。
三百年前,戎族的女巫为了铸祭器,用自己的鲜血引诱獂出洞。獂吞下血珠后,竟然从嘴里吐出一块镂空的玉璧,璧上天然刻着星图。女巫拿着玉璧登上山顶,星图突然在空中旋转起来,整个乾山南坡的金玉一夜之间全成了粉末,而北坡的铁岩上却开出千万朵冰晶花。
汉代 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 丝帛
汉代 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局部)中的烛龙和应龙 丝帛
马王堆一号墓的 T 形帛画是一幅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文物,画面上方描绘了太阳和月亮,太阳中有一只金乌,月亮中则有蟾蜍和玉兔,象征着日月的运行和天体的神秘。《山海经》中的烛龙、应龙等神兽出现在了这幅帛画上,展现了古人对宇宙和自然现象的想象与崇拜。
马王堆三号墓T形帛画中也出现了烛龙、应龙等《山海经》中描写的神兽。
汉代 马王堆三号墓T形帛画 汉代 丝帛
《山海经》这部奇书不断成形的过程中,除了原始文本存在一些遗漏和缺失,更能从中看出历代社会背景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变化和研究方法的更新。尤其是对于《山海经》文本性质的判断,从最初记录人与宇宙相互关系的形法之书,到后来变成具有小说性质的文学作品,这一转变是从它定本形成的时代起,就开始悄然进行的文学化历程。
从形法之书到地理志,再到小说,《山海经》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它的不同接受态度,也展现了从远古时期到汉代、魏晋,再到明清时期,人们对自然、对自我、对社会认知的不断深化和改变。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和奇幻元素也激发着画家们的创作灵感。
约为明代绘本 山海百灵图卷(局部)
纸本设色 赛克勒美术馆藏
约为明代绘本 山海百灵图卷
纸本设色 赛克勒美术馆藏
江户时代有日本画师根据《山海经》中描写的神兽形象绘制了一幅长卷。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时绘制的神兽更加符合人们认知规律之内的动物的特征,鸡更像鸡,鸟更像鸟,羚羊也更符合人们认知中的羚羊形象。
约绘制于日本江户时期 怪奇鸟兽图卷(局部)
成城大学图书馆藏
约绘制于日本江户时期 怪奇鸟兽图卷(局部)
成城大学图书馆藏
卷中描绘《山海经》中所介绍的怪禽异兽共七十六种,分为:鸟类三十种,兽类四十六种,每种形象皆附有题名和草书简单介绍。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精卫神鸟,传说是原炎帝的小女──女娃,一日不幸在东海溺水,死后化身为鸟。
结 语
神话是另一种形式的历史,《山海经》的奇幻叙事,既是先民对未知世界的诗意描摹,亦是人类共通的想象力图腾。《山海经》不仅是一部记录奇珍异兽、神话传说的古籍,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传承的宝典。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激发着无数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愿观众在此神游八荒,触摸中华文明最原始而蓬勃的心跳。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三原 ]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