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0作者:来源:点击: 次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03.>
大河之魂
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本单元展示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形式诠释黄河所代表的精神内涵——百折不挠、包容并蓄、生生不息,这些精神特质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流经晋陕大峡谷时形成的一处壮丽景观。其名字来源于瀑布形如壶口,水流湍急,从高处倾泻而下,溅起层层水雾,声如雷鸣,气势磅礴。壶口瀑布不仅以其自然景观著称,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赞美之作,使得壶口瀑布成为了中华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典范。
壶口瀑布 2005年摄
壶口瀑布 2008年摄
名称:《水图》之黄河逆流
作者:马远
尺寸:26.8x41.6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画家用粗重线条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间卷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涌抬升运动,又呈现向后逆涌之势。这是壶口那段的黄河水,浑浊、奔腾、激荡、咆哮,带着原始粗犷的生命力,挟雷霆万钧之势,正要冲破障碍向前倾泻。
《水图》之黄河逆流以粗重线条和丰富笔法,描绘了黄河壶口段的汹涌澎湃,展现了黄河原始粗犷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画家马远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黄河水的性格表达得惟妙惟肖,让人仿佛能听到黄河的咆哮,感受到其不屈不挠的力量。
收藏著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全集》,第1卷,第4册,第128页。
名称:杂画图册(八开)之四 黄流巨津图页
作者:陈洪绶
尺寸:30.2cmx25.1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黄流巨津图》是《陈洪绶杂画册》中的一幅。本幅右侧画家自题图名:“黄流巨津”。署款:“老迟洪绶”。“老迟”系其为避清兵于绍兴云门寺出家时所号,可推测此图为陈洪绶于1644年明亡以后所作。
在不大的尺幅上,画家以滔滔黄河中的一个渡口为描绘对象。画面上,黄河波涛汹涌,数只帆船摇荡于水面,左下角港口中停泊船只数艘。黄河对岸竹林丛生,房舍屋宇隐现其间。
陈洪绶在明末进京和离京时曾两渡黄河,有感于黄河的雄伟,目识心记,绘就此图。画家着意表现黄河水的雄浑气势,以墨笔勾出浪花,复用白色渍染,用笔较实,线条劲健而略具装饰性,两岸景物相对虚化,使画面构成十分鲜明的虚实对比。此图可谓古代画水作品中颇具特色的一幅佳构,体现出黄河包容并蓄的精神特质。
<< 滑动查看
名称:清代 弘旿 大禹治水图卷
作者:爱新觉罗·弘旿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此长卷再现大禹疏导黄河的传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洪水抗争的集体记忆。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黄河的生生不息,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坚韧不拔和英勇奋斗精神。
名称:清代 谢遂 仿唐人大禹治水图轴
作者:谢遂
尺寸:160.7x89.8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此作画大禹开山治水故事。禹为治水方法,寻遍各地,一日梦神人告知得治水神书方法。大禹得书后细读深思,又获神仙帮助斫石疏波,治服洪水。画中着红衣戴冠帽者为禹,前则工人开山搬石,画幅左侧有神人斫石相助,右侧工人们正以各种器具凿山开路,远处则烧山辟径,野兽四处奔窜。全图用笔精谨,人物神情生动,展现了古代人民治理黄河、战胜洪水的壮丽图景。
名称:黄河清
作者:傅抱石
创作时间:1960年
尺寸:51.2cmx75.9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中国美术馆
艺术时期:近现代
1960年9月21日,以江苏国画院为主的“江苏国画写生团”到达三门峡工地,写生团成员被工地上的繁忙景象深深鼓舞,他们利用三天时间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崭新艺术境界的写生作品,《黄河清》就是傅抱石以三门峡工地为题材创作的。此作没有拘泥于工地繁忙建设场面的表现,而是以大胆的取舍、巧妙的立意,将作品内容在宏大的视野下展开,令作品获得了较为深远的艺术境界。画面左下角山头以大泼墨泼写,山上耸立的巨大高压电线杆让此处在画面中的地位尤为凸显,高压输电线横贯画面左右,增加了作品的空间开阔感。其他三个山头上,画家分别以几条道路将山头分割成不同的形状,道路上车水马龙,往来人群繁杂,山头上工棚密集,这些繁忙的景象构成了一派声势浩大的建设场面。黄河水由左上绕远山曲折而下,澄明如镜的蓄水湖占据了画面的中心,远方的黄土坡绿意盎然,画面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人联想到“圣人出,黄河清”的典故,从而令作品具有了不同于一般画作的新颖鲜明的时代精神,更体现了黄河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款识:黄河清。一九六○年九月廿一日抵三门峡,至则前三日黄河之水清矣。清明澄澈,一平如镜,数千年未有之奇观也。水闸工程尚未全竣,而亿兆人民将永蒙福祉。岂可无图颂之。十一月八日写于重庆,十二月廿三日南京记。傅抱石。
钤印:一九六○(朱文)、北国风光(朱文)、抱石私印(白文)。
名称:当代 吴冠中 咆哮镜框
作者:吴冠中
尺寸:95.5x179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私人收藏
艺术时期:当代
吴冠中对中国名山大川多有描绘,在风景画领域成就极高。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论在人文还是自然风景,都意义重大,因此,它成为吴冠中先生绘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1984年和1986年,吴冠中两次前往黄河壶口写生,创作了《咆哮》《奔流》《长河落日》等作品。
《咆哮》是吴冠中最早的黄河绘画之一,以水墨混合设色的方式从下游方向描绘壶口瀑布全景。画面带有实景写生色彩,观众能够辨识出天空、河流、瀑布和水中的巨石。但所有这些物象都不是写实性的描绘,而是以抽象化的墨块、线条和色彩来表达。将物象与风格化的形式语言结合在一起,这是吴冠中风景画的一大特点。
钤印: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出版:名家翰墨丛刊,《名家翰墨——吴冠中/故城》,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香港,1997年,图版27。
名称:当代 吴冠中 1988年作 黄河镜框
作者:吴冠中
创作时间:1988年
尺寸:68×137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私人收藏
艺术时期:当代
不同于其他描绘黄河两岸风景之作品,本作重在以抽象方式描绘奔流的黄河水。作品中,画家以快速的笔法绘出的线条自由延展,赋予画面动感。流动的线条时急时缓,时而绵长,时而回旋,配合柔和的色彩和紧凑的构图,让作品显得更加轻灵明快和富有律动感。画中看似随意安置的线条,参差回旋的形状,生动地描绘出黄土和河水的质感。本幅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中国山水横幅截然不同,画家舍弃大山大水的环境叙事,转而聚焦具体的自然元素,以抽象但是极具线性透视的表现方式,刻画出运动中的物体,显示出画家的西方绘画基础和东方美学意境。画家将自己中西融汇的审美和技法赋于作品之中,将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元素并列、交织在画面中,演绎出全新的“黄河”组曲。
题识:吴冠中,一九八八。
钤印: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出版:《吴冠中自选画集》,东方出版社,北京,1992年1月,第116-117页。
《吴冠中:一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大英博物馆出版社,伦敦,1992年3月,第164页。
蔡斯民编,《东方情思:吴冠中画集》,艺达作坊,新加坡,1993年,第46-47页。
结 语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意,黄河大合唱的豪情,黄河母亲的呼唤——这条大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自然存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图腾。本次展览的作品,仅是黄河艺术长河中的几朵浪花,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艺术与黄河之间绵延数千年的对话。
从马家窑彩陶的质朴波纹到明清长卷的宏大叙事,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黄河的理解与情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黄河的自然之美,更记录了黄河流域的人文之盛,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当我们凝视这些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创造,更是文明的流淌。
今天,黄河仍在我们身边奔流不息,她的故事仍在继续。艺术的力量,让我们在欣赏壮美风光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保护黄河生态、传承黄河文化的时代责任。愿每一位观众通过此次展览,都能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对母亲河的敬畏之心,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林嘉琪 ]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