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3作者:来源:点击: 次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模块三:桃夭劈破千峰墨
仇英声名日盛,求画者众,苏州片亦仿其作。昆山巨富、大藏家周凤来(号六观)邀其为母八旬寿辰作画。仇英感其藏丰德厚,适逢女仇珠归宁,遂携女赴周府,既可临摹珍藏,又能完成寿礼。
仇英选定以司马相如气势恢宏的《子虚赋》《上林赋》(尤重《上林赋》所载天子狩猎盛况)为蓝本,创作《子虚上林图》(又名《天子狩猎图》),以宏大吉祥场景贺寿。
因需兼顾他作及往返项、周两家客居、探亲等事,创作历时漫长。题跋显示自嘉靖丁酉(1537)六月始,至壬寅(1542)八月方成,历时六年,然未误寿期。
此作为仇英青绿重彩精品巨制,长约12米,宽0.5米。布局精严,技艺超群,尽显其才识胆略。周凤来得画大喜,重酬千金并盛宴款待。
然严嵩父子闻此名迹在周府,即遣严世蕃索要。周氏以早备之摹本应对,暂渡危机。然恐事泄招致灭门之祸,周凤来携全家及真迹连夜逃亡,不知所踪,《子虚上林图》遂湮没无闻。
而今存世《子虚上林图》卷多属后世摹本,大抵为明代苏州片所绘。虽仇英为周凤来所制真迹已佚,然其历时六载创作,期间或另有版本流出,为苏州片所得并传摹,遂致后世多版本《上林图》并行于世。
名称: 上林图卷
作者: 赵伯驹
尺寸:本幅:44x1169.4cm;
隔水一:16.2cm;隔水二:16.2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宋代
现存所谓北宋赵伯驹《上林图》,其画面结构与仇英《子虚上林图》高度相似,均包含宫闱起居、龙舟出行、乘辇登山、狩猎典礼、登台观海等部分。此现象引出一个关键问题:若仇英之作确属自创,则此赵伯驹款《上林图》极可能为明代苏州片所托名伪造;若赵伯驹此作为真,则仇英之作乃以其为框架,刻意强化皇家威仪,以密集铺陈的旌旗仪仗、金碧楼台、百兽奔突场面(人物逾千)、浓艳设色(“发翠豪金,综丹缕素”)营造视觉奇观,这种对叙事“可读性”的追求,正契合明代市民文化的审美偏好。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中的山体
赵伯驹(传)《上林图》中的山体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中的建筑与人物
赵伯驹(传)《上林图》中的山体与人物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中的山头
赵伯驹(传)《上林图》中的山头
然而,对比赵伯驹真迹《江山秋色图》可见,其山水画中人物仅为点景,而此《上林图》则大幅强化人物活动。更重要的是技法差异:赵伯驹善用细腻的小斧劈皴展现山势,辅以刮铁皴侧锋微擦塑造坚硬山石体积感;而此画山体却采用类似米点皴的温润皴法(更适用于南方山水)。基于此构图、人物比重及技法特征(尤其山石皴法)与赵伯驹典型风格及时代不符,此画当属明代苏州片托名赵伯驹的仿作。此现象恰恰反证了仇英《子虚上林图》影响之巨——其风格与题材之盛,竟驱动苏州片据此伪造出一幅仅存于文献记载的“赵伯驹”《上林图》。
名称:上林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 仇英
创作时间: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尺寸:本幅:44.8x1208cm;隔水一:14.1cm;
隔水二:14cm;拖尾:44.8x260.3cm
材质:本幅:绢本设色;拖尾: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明代
名称:上林赋图卷(弗利尔美术馆藏)
作者: 仇英
尺寸:画心:44.9x1281.1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弗利尔美术馆
艺术时期: 明代
台北故宫与弗利尔美术馆所藏两幅《上林图》在画面构成上高度相似,仅有细微差异,表明二者极可能源自同一粉本。严格鉴别或需依赖文徵明题写之《上林赋》书法特征,然笔者不擅书道,故不作定论,姑且视两作为同一时代、同一粉本下的苏州片产物。
台北故宫版《上林图》中的神兽
弗利尔美术馆版《山林图》中的神兽
台北故宫版《上林图》中的船只与官员
弗利尔美术馆版《山林图》中船只与官员
台北故宫版《上林图》中的山间队伍
弗利尔美术馆版《山林图》中山间队伍
然就画作细节观之,弗利尔本更近原作神韵。其理在于:此作为周凤来定制的八旬贺寿之作,需彰显皇家庆典的宏丽;而台北本则侧重文人淡雅之气,致使其人物造型与色彩运用皆显内敛拘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