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26作者:来源:点击: 次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伯牙子期“知音”典故,是“携琴访友”的原型。孔子强调“友直,友谅,友多闻”,追求精神共鸣的“友道”,与“非琴不遇知音”的隐喻相通。
本单元“携琴访友”,聚焦画面中的文人互动与情感交流。古人携琴访友,非独为丝竹之乐,更是一场心灵的邀约。
山高水长间,
一囊琴、
一袭衣,
步履所至,
皆是知音相候的默契。
画家笔下,或见高士踏过溪桥,或见童子抱琴随行,松风泉韵间,宾主对坐,琴声与山水共鸣。这一瞬的相逢,是文人精神最纯粹的映照——无需多言,一曲清音,便道尽高山流水的相知。访友非为形迹之聚,而是以琴为媒,以画为寄,在笔墨与弦歌中,完成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携琴访友图轴
作者:范宽
尺寸:145.3x71.6cm
收藏机构:大英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图绘拔地而起的万仞高峰,巍峨摩天;浓黑的万仞高山之间,一线瀑布飞流直下,水珠四溅,轰然有声,衬托出山峰的峻峭挺拔、雄伟高远。
山下的老树苍苍茫茫,尽显淳朴厚重的形态。山路上车马急行,行色匆匆。整幅画面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茅屋、小桥、树木描画则细致入微。
携琴访友,
是画,
亦是诗,
是行动,
更是精神仪式,
它象征着求索的勇气, 为心灵契合,不辞山水远涉;无言的承诺,以琴为信,重诺轻物;共鸣的至境, 弦未动而心已通,言有尽而意无穷;永恒的寄托,在笔墨与弦歌的交织中,完成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携琴访友图轴
作者:罗稚川
尺寸:80.8x35.3cm
收藏机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元代
此幅无印款,专家学者考定为元代画家罗稚川所作,写寒林清泉,溪山迷远,得宋人平远寒林之趣,而用笔更趋书写性,已是元人风貌。
罗稚川,江西临川人,元代著名画家。能诗文,精鉴赏,擅长山水。枯木、坡石师北宋李成、郭熙一路,十分注重线条的回转曲张,画境苍凉肃穆。
“携琴访友”在道家语境中,是自然观照、心性修养与精神超越的三重寓言:
琴为“天籁”之器,
访友是“游心于淡”的旅程,
山水行旅则是“道”的显化。
这一意象将道家“无为”“齐物”“返璞”的思想,凝练为艺术化的生命实践——当文人怀抱古琴踏入苍茫山水时,他们叩问的并非友庐之门,而是天地之道。
携琴访友图轴
作者:佚名(元)
尺寸:142.2×71.4cm
收藏机构:上海博物馆
艺术时期:元代
图中巨崖叠嶂,山色迷蒙,谷中楼阁错落,树木阴翳,溪水潺潺滩渚平浅,文士携琴而来,呈现静谧清润的境界。
画面布局简妙,景物集中于右侧,左边大量留白,仅以一片渺渺的江水和远山,将整幅画分割成前后两部分,近处山石坡树构成画面的主要景观。构图上继承了南宋山水的传统,同时也呈现了元代绘画的艺术趣味,画风沉稳含蓄。
作品虽以山水为重,人物点景退居次要地位但作品题为“携琴访友”,则显然寄托了画家远离尘嚣、寻觅知音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此画题颇受元代文人画家喜爱,并留下不少相同主题的作品。
携琴访友图轴
作者:蒋嵩 (传)
尺寸:148.6x89.4cm
收藏机构:大英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此幅无印款,张荫椿题签作:宋许道宁携琴访友图。可能是应朋友所托,推至北宋名家。大英博物馆官方定作者为蒋嵩,更为接近真实。
踏过苔痕斑驳的石桥,
松风拂过衣袂,
似故人低语。
山水迢迢,步履悠悠,一囊古琴,一袭素衣,身影没入苍翠。
这不是寻常的赴约,而是一场以心印心、以琴问道的归程。
携琴访友图轴
作者:戴进
尺寸:134×64cm
艺术时期:明代
戴进,所作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画人物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
此题材源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但戴进将其置于山水行旅中,赋予超脱世俗的隐逸色彩。画中常见“一老者和童子过溪桥携琴访友”的场景,呼应其自身经历——从宫廷荣华到民间清寂的精神转向。
携琴访友图卷
作者:上睿
尺寸:27.9x106cm
收藏机构:旅顺博物馆
艺术时期:清代
上睿,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画僧,字静睿、浔微,工诗能书通画,精山水。
一溪横贯,
水榭幽轩隔岸斜对,
中有板桥,
一老者及携琴随童,
过桥去访幽居之友。
构图简洁,境界开阔。景物聚散合度,虚实相生,人物虽小而刻划入微,引人注目,笔致松秀,色调清新。
携琴访友图轴
作者:文徵明
尺寸:130×60cm
艺术时期:明代
历代“携琴访友图”中,高士独行于苍松流水间,童子抱琴相随,画面常以空山云雾、幽径深林为背景。这种“行旅”非功利性跋涉,而是庄子“逍遥游”的实践——摒弃尘世羁绊,在自然中实现精神自由。如文徵明画中远山缥缈、小桥流水的构图,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携琴访友图卷
作者:黄易
尺寸:26.7x90.1cm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携琴访友图卷(局部)
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作品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
他以篆刻家身份将治印的“中锋用笔”融入绘画:
山石以干笔皴擦,
线条遒劲如刀刻;
树木勾染兼施,
疏朗中见力度,
体现“以书印之法入画”的理念。
构图借鉴金石拓片的“留白”与“虚实对比”,如手卷中远山氤氲与近景板桥形成空间纵深。画面中高士衣袂飘然、童子抱琴随行的形象,呼应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携琴访友图轴
作者:华嵒
尺寸:138×56cm
艺术时期:清代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华嵒的绘画艺术向来雅俗共赏,当时便受到社会各个阶级的喜爱与追捧,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东晋著名的琴家戴逵。
“携琴访友”在儒家语境中,是以琴载道、以友证心的伦理实践:
琴为礼乐精神的具象,
访友是求索知音的外显,
二者交融于“孔颜乐处”的生命境界。
此意象超越《论语》文本却深植其神髓,成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平”理想中,最诗意的精神注脚——山水行旅间,心弦与天道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