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4作者:来源:点击: 次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前言
服饰,凝结着蔽体御寒的生存智慧与个体精神的审美追求,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服饰的出现定义了文明和荒芜的分野。中国传统服饰取天地之象,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承古今之思,是织就文脉经纬的流动史册。在经纬交织的方寸之间,一针一线织就山河社稷,寸缕寸帛镌刻岁月春秋,
本次展览撷取画作里的历史切片:西汉轪侯夫人辛追身披素纱襌衣魂归星汉的永生想象,东汉曹植笔下洛神“披罗衣之璀粲”的瑰丽神游,唐玄宗幸蜀途中霓裳羽衣的盛世挽歌,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华夷交融的服饰图谱,宋徽宗抚琴论道时文人风骨的衣冠镜像,明代陆文定公以服冠回顾一生履历——通过考古实证与艺术解构的双重解码,重构中国古代服饰美学的精神谱系。从汉代织锦云纹的华贵雍容到魏晋大袖宽衫的玄学清逸,自唐代胡汉交融的金泥霞帔至宋代织金妆花的理学雅韵,每件服饰都如同凝固的时光琥珀,封印着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生命温度与文明刻度。
当不能够再见到祖宗面目,以服冠代人是从先秦的“神胄礼”到明清的“衣冠谱”溯洄从之的追问,凝视这些冠服如见古人,不仅是在阅读一部穿着的社会史,更是在破译中华民族“衣冠载道”的文化基因。
翩若惊鸿
——汉晋之间的服饰文化
中国是用桑蚕丝织绸最早的国家,自古即以“丝国”闻名。新石器时期的考古遗存即有平织丝织物和丝带、丝线。先秦时期的文献中,绮、锦、纱、縠、罗等织物均已出现。汉代丝绸有较大发展,复杂的提花织机已基本定型。齐鲁、中原之外,蜀成为重要产地。见于文献者已有十数个丝绸品种。国家重视蚕桑,设官管理,设官织室,并从事国内外丝绸贸易。先秦时期,连接中国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贸易的路线、规模皆有著录,丝绸之路真正形成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汉代的服饰文化,神秘、华丽、柔美、稠叠,从出土的服饰实物来看,用料多为柔软的丝织品,其上以印花、绘花、绣花、织锦、织绒多种装饰工艺,绘制以曲线为主的回环缠绕的装饰纹样。形制多为衣裳连属的曲裾、襜褕(直裾),穿着需多层叠加,可集中体现各种材质之美,上衣松弛下裳紧窄,且在身后加长拖尾,行走时需举步轻盈,“趋以微磬之容,飘然翼然”,望之如行云,风姿绰约。曹植《洛神赋》“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魏晋时期的服饰风格校之西汉更加缥缈灵动。
名称:T形帛画(局部)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汉代
材质:帛画
尺寸:长205cm,上宽92cm,下宽47.7cm
收藏机构:湖南博物院
马王堆一号和三号汉墓分别出土了一幅帛画,这两幅帛画被普遍认为是用于丧仪的“铭旌”,在其上绘制以墓主人形象为中心的天、人、地的宇宙系统,在丧仪中引导离体的魂魄辨认来去。
画面中心的平台上面左而立的墓主人及其随侍身着曲裾长袍,与墓中出土实物的形制一致,其最外层装饰着华丽的卷涡状花纹,其余人物形象,皆着交领深衣,头戴长冠。
名称:绢地“长寿绣”残片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汉代
材质:丝绸
尺寸:残长12x31cm
收藏机构:湖南博物院
“长寿绣”是在绢地上用朱红、金黄、土黄和绿四色丝线绣成。穗状流云间填以土黄色的云纹。随葬遣策自名这类刺绣图案为“长寿绣”。由于色彩的变化,似朵朵卷曲的祥云舒展在仙树的枝叶间,细看又似茱萸、凤鸟等吉祥生物显现在云中,也许是战国时期楚地刺绣龙凤纹的一种抽象化演变,具有古拙的艺术风格。
名称:黄色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汉代
材质:丝绸
尺寸:衣长132cm,通袖长228cm
收藏机构:湖南博物院
印花敷彩:印花敷彩是用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工艺,这件文物的面世,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有关“画衣”、“画文”的可靠性。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面料为印花敷彩纱,里、袖、领、缘为绢,内絮丝绵。缝制形式与其他丝绵袍同。
曲裾与直裾:一号墓共出土3件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其款式基本相同,略短于另外8件绵袍。这种款式的绵袍应是汉代妇女喜欢的和深衣不同的另一种时装。有的学者称之为襜褕。它与深衣共同处是衣裳相连,“被体深邃”等,而不同之处在于衣襟的开法。古代深衣一般为曲裾,衣襟呈三角形,而襜褕则为直裾,衣襟呈矩形,不像曲裾深衣那样紧裹于身。
据《续汉书•舆服志》记载,秦至西汉的贵族服饰没有明确的制度,晚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方才“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因而西汉时期的服饰形式多样,绵袍有长有短,衣襟有直有曲。
名称:塑衣式彩绘女俑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汉代
材质:陶
尺寸:高约51cm
收藏机构: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塑衣式彩绘直立侍女俑,身着乳白色交领右衽直裾深衣,共穿三层衣袍。领、袖、衣襟处皆绘有锦缘。侍女俑发式前额中分,长发后拢于项背处挽成垂髻,髻下分出一缕青丝下垂,是汉初流行的堕马髻。
名称:着衣式戴冠木俑
作者: 佚名
艺术时期:汉代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俑高79厘米,头长14厘米,肩宽19厘米
收藏机构: 湖南博物院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两件木俑,着深蓝色菱纹罗绮袍,长可掩足,广袖,领、袖及衣襟皆锦缘。足上附木雕男式圆头鞋。头戴长冠,亦称刘氏冠、鹊尾冠。
名称:曲裾素纱襌衣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唐代
尺寸:衣长160cm、通袖长195cm,总重48g
材质:丝
收藏机构:湖南博物院
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经测算,每平方米衣料重仅12-13克。
深衣指衣裳相连的长衣,分为曲裾和直裾(襜褕),曲裾的衣襟呈三角形,直裾的衣襟呈矩形,不像曲裾深衣那样紧裹于身。
名称:直裾素纱襌衣
作者: 佚名
艺术时期:汉代
材质:丝
尺寸:衣长128cm,通袖长195cm,重49g
收藏机构: 湖南博物院
素纱指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襌衣指没有衬里的衣裳。《说文解字》载:“襌,衣不重。从衣,单声。”《礼记•玉藻》载:“襌为絅[jiǒng]”,郑玄注:“有衣裳而无里。”即没有衬里的衣服。
素纱单衣,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名称:绒圈锦残片
作者: 佚名
艺术时期:汉代
材质:织锦
尺寸:30x40cm
收藏机构: 湖南博物院
绒圈锦,或称起绒锦、起毛锦,是采用提花装置和双经轴机构的织机,利用“假织纬”起绒工艺,在锦面上形成丰满美丽的大小几何纹绒圈的一种丝织品。这种锦花型层次分明,圈大小交替,纹样具立体效果,因而外观甚为华丽。其组织结构十分复杂,织造工艺高超,是汉代丝织物中的一项重要发现。
名称: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残片
作者: 佚名
艺术时期:汉代
材质:丝绸
尺寸:33x31cm
收藏机构: 湖南博物院
该绣品以绮作绣地,图案为纵向的连续菱纹,再在菱纹内填以横向的花纹,每组三层,分别为对鸟和两种不同的菱花。图案中几何纹、植物纹和动物纹相互交替分布。对鸟飞翔在朵朵云气之中,瑞草花卉枝叶蔓生,菱形耳杯纹连续紧扣。线条配置匀称,画面生动活泼。刺绣花纹主要为朱红、浅棕红、橄榄绿三色丝线绣出带有眼状的桃形花纹和云纹,遣策称之为“乘云绣”,寓意“凤鸟乘云”。
绮是平纹地起斜纹或浮长花的素色提花丝织品。以绮为绣地,织纹和绣纹交相辉映,更显华贵。专家研究推测,当时应有提花束综装置的织机才能达到织造要求。
名称:洛神赋图(局部)
作者: 顾恺之
艺术时期:东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7.1cm x 572.8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魏晋服饰融合了多民族服饰风格,传承并创新了汉代服饰形制。《洛神赋图》中的服饰通过袿衣飘带、宽袍博带、高冠素履等元素,将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性别差异和社会矛盾转化为视觉符号。其设计既是对汉代深衣制度的继承,又开创了“秀骨清像”的美学新风,成为后世研究六朝服饰文化的核心图像依据。
神女身着袿衣,其特点是衣裙前裾下摆垂有尖角装饰物,形似刀圭,后部缀有多组飘带“襳”,营造出“飞襳垂髾”的流动感。上衣罩穿半袖衣,袖缘为荷叶边,称作绣镼,在行走的过程中轻盈飘逸。外披帔帛,以纱罗制成,表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仙姿。
名称:洛神赋图(局部)
作者: 顾恺之
艺术时期:东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7.1cm x 572.8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曹植身穿上衣下裳式朝服,登笏头履,头戴远游冠。宽大交领袍衫,袖口垂坠及地,衣料轻薄柔软。腰间系蔽膝,末端垂落,与宽大袖口形成垂直线条,强化庄重感。这种“褒衣博带”的形制便于舒展动作,象征士大夫阶层的洒脱与自由。曹植的侍臣头戴笼冠,身着朝服,搭配平巾帻,是魏晋时期侍臣、武官的通用服饰。
织为云外
——隋唐五代的服饰文化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依旧积极地发挥着商贸作用。西域的图案样式、服装形制随着胡商的步履传入中原,中国优良蚕种传往波斯、阿拉伯和拜占庭。同时镂空版印花术和用楝木灰作媒染剂的染色术传入日本。日本遣唐使携带回国的丝绸众多,日本正仓院、法隆寺等处至今保存着大量唐代中国丝绸珍品。
唐代服饰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华丽雍容的特点,反映了唐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开放与包容。唐代服饰趋向于自由、丰满的艺术风格,图案多使用花卉纹样,以及受到萨珊波斯传入的连珠纹、动物纹结合的“陵阳公样”。男子的服饰主要包括圆领窄袖袍衫,女子则以衫裙为主,此外,唐人着胡服,女子着男装,在唐代成为一种时尚,显示了唐代社会的开放与平等。白居易《缭绫》“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描写了缭绫这种丝织品制作的奢华和艳丽,侧面展示了唐代服饰文化华贵雍容的特点。
名称:历代帝王图(局部)
作者:阎立本
艺术时期:唐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51.3cm x 531cm
收藏机构:波士顿美术馆
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服饰形制基本统一为唐代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帝王文化的礼仪性、等级性与象征性。
十二章纹自从商周时期就已有之,至隋炀帝时期明确十二章纹的位置:日月分列双肩,星辰置于后背,山龙等纹饰分布于衣身,奠定后世格局。
以隋文帝杨坚为例,画中所着冕服符合唐代规制:冕板垂十二旒,冕旒以玉珠串成,象征天子“十二章”的至高地位。衣身饰日、月、星辰、山、龙等十二章纹,体现“天授君权”的宇宙观。
名称:明皇幸蜀图(局部)
作者:李昭道
艺术时期:唐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55.9cm x 81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皇幸蜀图》是唐代画家李昭道创作的一幅重要传世作品,此图描绘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逃亡四川避难的情景,画中人物的形象仍体现出唐代的服饰风格。
男性穿着传统的唐代官服。女性穿着短衫长裙,这是唐代女性服饰的典型样式之一。头戴帷帽和突骑帽。帷帽是一种典型的西北游牧民族帽型,帽檐周围加缀了一圈有遮挡作用的面纱,形似幕帘。这种帽型在唐代女性中非常流行,既能够遮阳又能够遮挡风沙。突骑帽则是一种较为简洁的帽型,适合骑行时佩戴。
名称: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唐代
材质:丝绸、金线
尺寸:6.5x14.1cm
收藏机构:法门寺博物馆
除了短衫长裙外,画中的女性还穿着半臂和披肩。半臂是一种短袖上衣,一般两袖相对平直,领口较宽大,衣长不过脐,下摆可外露也可塞入裙腰。这种服饰既实用又美观,能够很好地展现女性的上身线条。披肩则是一块长布裹住肩膀和上臂,在颈下系扎,起到遮阳避风的作用。
名称:帷帽骑马仕女俑
作者: 佚名
艺术时期:唐代
材质:陶
收藏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画中的女性还佩戴着帷帽和突骑帽。帷帽是一种典型的西北游牧民族帽型,帽檐周围加缀了一圈有遮挡作用的面纱,形似幕帘。这种帽型在唐代女性中非常流行,既能够遮阳又能够遮挡风沙。突骑帽则是一种较为简洁的帽型,适合骑行时佩戴。
<< 滑动查看
名称:宋摹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作者:赵佶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51.8cmx148cm
收藏机构:辽宁省博物馆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画家张萱描绘杨贵妃三姊虢国夫人春日出游的经典作品,现存为宋徽宗摹本,其服饰细节生动反映了盛唐贵族女性的审美风尚与社会文化特征。画中多数女性穿着短衫搭配高腰长裙,凸显修长身形,肩披轻薄纱罗披帛,发型为“坠马髻”,发髻偏垂一侧,慵懒妩媚。画中前列女子着男装,头戴乌纱冠,穿圆领窄袖衫,反映唐代“女扮男装”的流行风尚。
名称:彩绘陶打马球女俑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唐代
材质:陶
尺寸:高约32-36cm
收藏机构: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代女子往往会在男装中混搭女性装扮,这种“混搭”的穿衣法既展现了健美活力,又保留了柔美气质,反映唐代女性较高的社会自由度与话语权。
翻领袍、马匹装饰均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体现唐代兼容并蓄的外交态度,唐太宗“华夷一家”政策推动多元文化融合,服饰成为开放精神的时代缩影。
名称:团窠对兽纹夹联珠对鸟纹半臂
作者: 佚名
艺术时期:唐代
材质:丝绸
尺寸:80x65cm
收藏机构: 成都博物馆
半臂,亦称背子,是罩穿在上衫外层的短上衣,短袖,袖口宽大,方便活动的同时丰富了服饰叠穿的层次。这件半臂由两部分组成,色彩较为黯淡的一半为典型的蜀锦陵阳公样织锦,色彩较明亮的一半是来自西域的粟特锦,也叫波斯锦。粟特锦颜色艳丽,色牢度好,深受唐代西域少数民族以及达官贵人的喜欢,充分的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名称:立狮宝花纹锦
作者: 佚名
艺术时期:唐代
材质:织锦
尺寸:29x46cm
收藏机构:中国丝绸博物馆
唐代宝花和卷草纹样与来自西方的粟特锦典型的联珠团窠锦纹完美结合,创造了大唐新样——“陵阳公样”。陵阳公样以团窠为主体,即圆形轮廓的主题纹样,图案独立且封闭。外轮廓为封闭的环形连续图案,中心则为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动物纹样,整体图案既富于变化,又繁而不乱,主次分明,统一和谐,展现出整齐、端正、规则和庄重之美。
<< 滑动查看
名称:簪花仕女图(局部)
作者: 周昉
艺术时期:五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46cm x 180cm
收藏机构:辽宁省博物馆
画面描绘了宫廷妇女闲散的生活情态。她们衣着华丽奢艳,闲适无事,在庭院中漫步、拈花、拍蝶、戏犬、赏鹤、沉思。所绘妇女形象皆体态丰腴、肌肤肥厚、衣饰色泽浓丽。
画中的贵族妇女普遍穿着“大袖衫”与“诃子裙”的组合,肩披装饰有华美刺绣、印花工艺的披帛。大袖衫轻薄通透,由透明白纱制成,袖口宽大,给人以轻柔、飘逸的感觉。诃子即无带的内衣,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展现出晚唐时代女性的娇艳奢华。
<< 滑动查看
名称: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作者: 顾闳中
艺术时期:五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8.7x335.5cm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五代十国南唐画家顾闳中所绘,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
画中女子服饰整体呈现出修长纤细的特点,不同于唐代妇女圆润丰盈的形象,风格介于唐宋之间。女子上身穿着窄袖的交领或直领短衫,搭配宽松的长裙,裙摆曳地。肩披帔帛,较唐代更为狭长,与衣裙的系带一同垂落,发髻以丝带妆饰,增添了整体的柔美与雅致。
男子服饰以圆领衫子为主,颜色多为青黑色,腰系帛鱼或革带,头戴幞头。幞头作为唐代男女盛行的冠帽形制,在五代时期依然普遍。幞头的形制和材质因身份和场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画中韩熙载在不同场景中的幞头就有所不同,有时是四方乌纱帽,名为“韩君轻格”,有时是黑色短翅幞头。
香满衫袖
——两宋之间的服饰文化
在理学“去奢从简”的思想观念下,宋代服饰一改唐朝服饰的旷达华贵、恢弘大气,呈现出简洁质朴,天然淡雅的特点。宋人不追求艳丽花哨的色彩,喜欢在同一色系上追求变化,装饰图案也更多采用同色纤维经过不同的织造工艺形成暗纹,白色尤其受青睐,如月白、青白、珠白、粉白等都是宋代服饰的常见色。这些颜色不仅体现了宋人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这些淡雅的颜色与江南的四季变换更是能够融为一体。“嫩麹罗裙胜碧草”,人物的服饰与江南的景色融为一体。质朴天然的审美追求,与江南地区丰富的物什,使宋代发展出多样的装饰题材,包括组合型几何纹、器物题材、人物题材、穿枝花鸟题材以及花卉、动物等题材。
名称:听琴图轴
作者: 赵佶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47.2x51.3cm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此幅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宋徽宗自称“道君皇帝”,在这幅图中他身着道冠玄袍,作道士打扮,上衣为对襟衫交领素布衫,下裳为深褐色环裙,外套大氅镶有黑边。
宋代官服以颜色区分品级,《宋史·职官九》:“已上文武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绯,九品已上服绿。”王黼身穿绿色圆领袍衫,腰间束有革带。他头戴纱罗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蔡京身穿朱色圆领袍衫,腰间也束有革带,并点缀有金银及玉石作为配饰。
名称:宋徽宗坐像轴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88.2x106.7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徽宗坐像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重要藏品,其服饰展现了宋代帝王常服的特点,同时融合了艺术性与礼仪制度。
徽宗身着圆领朱色袍衫,头戴黑色直脚幞头。朱色在宋代五色体系中属“赤”,象征火德与皇权正统,亦与道教文化中“朱衣”的祥瑞寓意相契合。朱色与黑色搭配暗合道教阴阳调和理念,且幞头的方正造型与道教崇尚的“天圆地方”宇宙观存在潜在关联。
相较于祭祀用的衮冕服,绘有十二章纹的深色礼服,此像中的常服省去了繁复的纹样与佩饰,仅以素色袍衫为主,反映宋代帝王服饰“去奢华、重实用”的倾向。
名称: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局部)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丝绸
收藏机构:台州黄岩博物馆
名称:对襟双蝶缠枝纹绫衫(局部)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丝绸
收藏机构:台州黄岩博物馆
赵伯澐墓出土服饰复原图
赵伯澐为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官至通议大夫。2016年浙江黄岩发现其未盗掘的夫妻合葬墓,出土66件丝绸服饰及玉璧、水晶佩等随葬品。涵盖衣(圆领衫、交领衫、对襟衫)、裤(开裆裤、合裆裤)、袜、鞋、靴及抹胸等贴身衣物。既有夏季轻纱薄罗,也有冬季夹袄,体现南宋贵族四季着装规范。
其中以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为代表,这件纱袍是国家一级文物,曾经在G20杭州峰会展示,被称为“宋服之冠”。浙江理工大学和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双牵头共建成立的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依据文物图片对这件服饰做了数字复原。
名称:黑色缠枝牡丹纹罗交领袍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丝
收藏机构:常州博物馆
交领袍,为两宋士大夫常穿的便服。主面料为黑色缠枝牡丹纹花罗,这种面料以真丝为原料,通过特殊的织造工艺形成花纹,展现出低调的奢华感。花罗指带有花纹的罗,也称提花罗。
缠枝纹是以藤蔓、卷草为基础的吉祥纹饰,其原型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动物纹和汉代卷云纹,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入佛教艺术元素。宋代的缠枝纹受文人审美和花鸟画发展的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莲纹取自《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高洁。
名称:褐色罗镶彩绘花边广袖袍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20x182cm
收藏机构:福建博物院
名称: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77x44cm
收藏机构:福建博物院
名称:褐色罗印花褶裥裙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78x158cm
收藏机构:福建博物院
另一与宋代宗室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是位于福州浮仓山南宋黄昇墓,被称为“南宋丝绸宝库”,部分服饰复原品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墓主黄昇为南宋状元黄朴之女,16岁嫁与宋太祖十一世孙赵与骏,17岁早逝。其显赫的家族背景及夫家宗室地位,使墓葬随葬品极尽奢华,共出土服饰及丝织品达354件,涵盖衣、裙、袍、配饰等20余类,从礼制化服饰到各色时装,全面展现南宋贵族女性衣装体系。
名称:宋仁宗后坐像轴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72.1x165.3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曹皇后头戴九龙十六株花钗冠,冠顶饰龙凤纹样,两侧垂博鬓,前端镶嵌珍珠、宝石,体现宋代后妃礼冠最高规制。冠饰、鬓角及面颊贴满珍珠花钿,眉心、下颌等处以“三白法”敷白粉。两侧侍女穿圆领窄袖锦袍,戴“一年景”花冠:绢制四季花卉组合的冠饰。
冠饰的珍珠镶嵌、衣料的织金技法,印证宋代手工业的高度发达,和海上丝绸之路高度发达的对外贸易。
名称:宋宣祖后坐像轴
作者: 佚名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89.4x150.8 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霞帔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的帔子,隋唐时期演变为轻盈飘逸的披帛,以纱罗制成,唐代《簪花仕女图》可见其形。至宋代,霞帔被纳入命妇礼服制度,成为身份象征,材质从薄纱转为织锦,末端缀金玉帔坠,功能从装饰性转向等级标识。霞帔仅命妇可佩戴,民间女子禁止日常使用,婚嫁时可“摄盛”穿戴。
<< 滑动查看
名称:歌乐图卷
作者: 佚名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5.5x158.7cm
收藏机构:上海博物馆
《歌乐图卷》描绘了南宋宫廷歌乐女伎演奏、排练的场景。画面中九位乐伎、一位老乐官和二位女童于庭院中一字排开,手持笛、鼓、排箫、琵琶等多种乐器。画中人物均穿着南宋时期的典型服饰:九位乐伎身材修长,穿着红色窄袖背子,高髻上饰以角状配饰;男性乐官佩戴朝天幞头,女童则戴簪花幞头。
图绘女子,皆披褙子外衣,这种“长、窄、直”的服装风格,使女子看上去更加纤瘦高挑。五代宋初时,褙子是罩在大袖之上的外衣;在北宋中期,大袖被升格为礼服,褙子成为了仅此于大袖的女子正装,袖口紧窄,南宋时期成为流行的女性时装。
名称:观灯图轴
作者: 李嵩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71cm×107.1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观灯图》描绘市井妇孺在元宵佳节的喜庆氛围,画中人物服饰延续宋代“去奢华”的服饰风尚。
宋代女性常以抹胸为内衣,外罩短衫,短衫下摆掖至裙内,在胸下合襟或浅交襟,形成“低胸”风格,体现宋代社会对女性服饰的开放态度。用料以纱、罗为主,形成“绿罗衫子薄罗裙”的清新自然的审美特点,反映了宋代纺织工艺之精妙。
名称:冬日婴戏图轴
作者: 苏汉臣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96.2x107.1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姐弟二人于冬日庭院逗弄小花猫,姐姐手持绣花锦旗护住弟弟,后者执孔雀翎欲引猫扑跃。二童身穿冬季厚重夹层服饰,衣料以棉帛为主,镶边设计兼具保暖与装饰性。
姐姐身着白色交领右衽长袍,领口、袖口镶深色素边,腰系红色绸带,下穿宽大印花裤。梳“双鬟髻”,头顶及两耳各挽一鬟,以红白相间锦缎缠绕装饰。弟弟穿对襟浅褐色长衫,衣缘饰红边,内搭白色长袂,下身同着印花裤。梳“鹁角儿”发式,头顶剃发留三撮短髻的“三搭头”,以红丝带束扎,表现吉祥与童趣。
名称:扑枣图轴
作者: 佚名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38.6x101.6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扑枣图轴》以庭院枣树丰收为背景,描绘了一群孩童协作扑枣的生动场景,展现“丰饶安乐”的寓意。
画中童子上衣以交领短衫为主,衣长及膝,袖口窄小便于活动,多用素色麻布或印花棉布,衣缘无镶边,体现实用性。下装穿直筒长裤或及膝短裤,裤腰系布带固定,裤腿宽松,赤足或穿平头布鞋,适应奔跑攀爬。发型梳梳“鹁角儿”或“三搭头”,发饰简化,多用素色布条束扎,体现民间儿童质朴风格。
名称:杂剧打花鼓图页
作者: 佚名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24cmx24.3cm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宋代杂剧是宋代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形式,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成。宋杂剧的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和杂扮,角色包括副净(装傻滑稽)、副末(插科打诨)、孤(官吏)、旦(女性角色)等。
题材以讽刺时政和社会现象为主,融入神话传说和市井生活场景。宋代杂剧以灵活的结构、尖锐的讽刺和丰富的艺术形式,成为市民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宋代市民的思想和生活造成了重要影响,并为中国戏曲成熟奠定了基础。
《杂剧打花鼓图页》是南宋时期描绘市井杂剧表演场景的作品。
画中左侧人物(副净色),头戴“诨裹”,身着红色对襟短衣,下穿“钓墩”,一种类似绑腿或连裆裤的异形服饰,这种装扮在宋代被视为奇装异服,突出角色的滑稽特质。“钓墩”可能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有关,体现杂剧吸收多元文化的特点。
右侧人物(副末色),服饰相对朴素,头戴缠头布,身穿圆领窄袖衫,腰间系巾帕并插有扇子,扇面书写“浑”字,表明其负责“打诨”的职能。整体装束贴近宋代劳动者日常穿着。
人间清欢
——明清两代的服饰文化
明代绘画中的服饰以汉族传统为主体,宽袍大袖的文人衣冠与补服制度占据主流,官员头戴乌纱帽、身着盘领袍,胸背处绣有象征品级的补子图案,文官饰飞禽、武官绘猛兽,通过繁复的纹饰彰显权力秩序。民间绘画则透出鲜活市井气息,女子常穿对襟比甲、水田衣或披云肩长裙,领襟处缀以精巧扣饰,服饰色彩明丽而不失雅致,折射出商品经济下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清代绘画呈现出满汉交融的独特风貌,满族骑射传统与汉族宽博衣袍在笔墨间达成微妙平衡。女性服饰在绘画中尤显多元,汉族女子仍延续襦裙样式,满族旗装则以直身宽袖、刺绣花卉为特色,衣襟袖口的层层镶滚装饰成为时代标志。
这两个朝代的服饰绘画不仅是艺术记录,更是社会制度的视觉注解。从明代补服纹样的礼制森严,到清代官民服饰的满汉界限,衣冠形制揭示着封建等级制度的嬗变轨迹。而画家对衣纹褶皱、织物质感的细腻刻画,以及服饰纹样中龙凤、八宝等吉祥符号的反复演绎,更将东方服饰美学推向写实与象征并重的艺术高度。
名称:陆文定公像册(局部)
作者: 沈俊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每幅32x37cm
收藏机构: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陆树声(1509年-1605年),字与吉,号平泉,松江人。家世业农,暇时苦读,嘉靖年间得中进士,历世宗、穆宗、神宗三朝,其人德高望重,受到朝野士人敬仰,屡次辞官不得,官拜礼部尚书。九十七岁病卒,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人称陆文定公。
《陆文定公像册》为明代松江画家沈俊所绘,表现陆文定身着不同的服饰,包括朝服、公服、常服、道袍等服饰,全面展现明代士族男性服饰系统。
图中陆文定公头戴东坡巾身穿直裰,搭配布质束带,足蹬素面翘头布鞋,与整体服饰的简淡风格一致。反映晚明士人群体对“宋式风雅”的集体追摹。
名称:陆文定公像册(局部)
作者: 沈俊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每幅32x37cm
收藏机构: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名称:梁冠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铜、金、漆纱、皮革
尺寸:高27、筒径18.5厘米
收藏机构:山东博物馆
名称:朝服上衣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织物
尺寸:116x249cm
收藏机构:山东博物馆
名称:梁冠
作者:佚名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织物
尺寸:91.4x132cm
收藏机构:山东博物馆
中国自先秦时即以“礼”划分社会等级,以保证社会资源的有序流动,反映在官服上则区分了形制、用料、用色等细节。明代朝服在形制上延续了宋元传统,体现了汉制回归。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颁布《大明令》,初步禁胡服、恢复汉唐衣冠,规定官员朝服为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首次明确补子制度,以禽兽纹区分品级。并细化冠服材质:一品至五品官员服紫色,六、七品服绯色,八、九品服绿色。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大明会典》对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等形制、纹样、穿着场合进行系统性规定,标志着明代官服制度的最终定型。
<< 滑动查看
名称:陆文定公像册(局部)
作者: 沈俊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每幅32x37cm
收藏机构: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明史·志第四十三·舆服三》载:“(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嘉靖帝推行“忠静冠服”制度,要求官员居家穿道袍式常服。
像册中陆文定公身穿交领大袖道袍,织金云鹤补,头戴乌纱忠静冠,腰间系绦带,融合了朝服的庄重与常服的舒适。另外有一幅身着青色孔雀补圆领袍,头戴平翅乌纱帽,足蹬皂靴,当属他青年时的官服,反映了人物生平经历。
名称:抚琴图轴
作者:陈洪绶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07.7cmx52.3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陈洪绶《抚琴图轴》中的人物服饰体现了明末文人画的典型审美与复古意趣。画中高士身披宽袍大袖,衣纹线条细劲流畅,带有明显的唐宋遗风。交领右衽的长袍以素色为主,仅在领口、袖缘处施以简淡墨线勾勒的云纹或几何纹样,既显文士的清雅之姿,又暗含道家隐逸之气。
画家通过服饰的夸张变形与古意重构,将人物塑造得奇崛高古,衣褶线条如屈铁盘丝,既强化了画面韵律感,又暗喻了文人在易代之际对传统精神的坚守。这种服饰表现既是对汉唐衣冠的追慕,亦是画家托古讽今的艺术表达,反映晚明士人“尚奇”风尚。
名称:赏月图轴
作者: 冷枚
艺术时期:清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19.8x61.2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服饰在继承明代汉式宽袍大袖的基础上,融入满族骑射文化,形成满汉交融的独特体系。官方推行剃发易服,男子着箭袖长袍、马褂,戴瓜皮帽;汉族女装仍保留上衣下裳、马面裙形制,但装饰更繁复,刺绣工艺臻于极致。
冷枚《赏月图轴》以清代宫廷审美为基调,细腻呈现了文人雅士与仕女赏月时的服饰风貌。画中男子身着宽松素色长袍,衣襟对襟设计,领口、袖缘饰以暗纹锦缎,腰间系素带,头戴纱帽,整体风格简洁儒雅,体现汉文化影响下的文人意趣。
名称:红楼梦 第3回 贾宝玉初会林黛玉 宝玉痴狂狠摔那玉
作者:孙温
艺术时期:清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43.3x76.5cm
收藏机构:旅顺博物馆
贾宝玉身着朱红金线蟒纹交领长袍,腰束嵌玉锦带,头戴攒珠束发金冠,项悬通灵宝玉,衣摆翻卷间可见云锦暗纹,尽显贵胄骄矜。林黛玉则穿月白交领襦裙,外罩淡青比甲,领缘绣折枝梅花,素纱披帛轻垂,发绾垂髫簪珍珠银钗,清丽中透出孤傲。丫鬟袭人着水绿窄袖短袄配撒花绸裙,贾母则披绛色团寿纹鹤氅,彰显尊卑差异。画家以繁密线条勾勒衣纹褶皱,摔玉瞬间袍袖飞动如流云,玉饰璎珞震颤生响。
以工笔重彩细腻呈现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服饰风华,融合了清代满汉服饰的特征,既符合清代满汉交融的社会现实,也创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场景,还原了“疯痴”场景的戏剧张力,又以服饰色彩对比暗喻宝黛命运交织——华艳与淡雅碰撞,金玉与草木相映,深埋悲剧伏笔。
结语
本次展览以服饰为镜,映照出中国艺术史上不同时期的璀璨风华。每一幅场景都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古代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
服饰不仅是遮体保暖的基本需求,更是身份、性格、情感与品味的综合体现。它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成为记录社会历史变迁的独特载体。汉代丝绸的繁荣与精致,唐代服饰的开放与包容,宋代纹饰的简洁与质朴,明清工艺的繁复与奢靡,服饰的演变与发展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趋势。
回望历史,我们不禁为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所折服。他们通过服饰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将审美追求、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紧密相连,共同构筑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诠释了中华民族"衣冠载道"的精神内核,彰显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生命力与守正创新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沈从文.古衣之美.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赵丰总主编;袁宣萍分册主编.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图像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张晓霞.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高春明.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精选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3
左丘萌著;末春绘.中国装束:宋时天气宋时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
左丘萌著;末春绘.中国装束:大唐女儿行-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
红糖美学.中国服饰全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4
红糖美学.中国纹样全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4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暄妍 ]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