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读者活动

天地含烟——古代雨景绘画艺术展

发布时间:2025-04-02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图片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图片


1


  前 言  

图片


雨,是东方文人叩击天心的木铎。自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气韵生动”之要义,画家便以雨为媒介,在绢素上构筑起与自然对话的经验。五代董源以披麻皴皴染出江南烟雨的肌理,北宋米芾用墨点堆叠出云山浑沌的呼吸,至明清沈周、石涛等人,更将雨境化作承载忧乐的精神容器。

本次展览分为“墨云初酝·雨前”“烟雨空濛·雨中”“霁色澄怀·雨后”三个单元,每一幅古画都是未干的水镜,既倒映着画家挥毫时的天光云影,也折射着观者此刻的心象涟漪。我们循着古代绘画中墨色浓淡干湿,体察古人对下雨全过程的细致观察和描绘。


图片
图片


墨云初酝·雨前

图片
图片


在雨水尚未降临时,乌云已经开始积聚,元代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指出“画云要得吞吐之势”。云脚低垂处,渔人收网、燕雀归巢,万物在气压下沉吟。画家以渴笔焦墨勾勒山石嶙峋,却在枯枝断崖间暗藏润泽生机,这充满张力的静默,正是天地酝酿的序章。


图片

烟江欲雨图页

作者:朴菴

尺寸:38.1cmx69.4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宋代

收藏机构:上海博物馆

图片

作品赏析


此画以空江烟雾、风雨欲来的壮阔景象为背景,全图用笔简放而雄劲,树干、树叶随手点画,笔法生动活泼;人物、小舟则信手勾画,远山与坡地以大片水墨渍染,通过水墨的丰富层次变化,表现出下雨之前空气湿润水汽丰沛的感觉。而画中渔人急忙奔避的生动情景则反映出大雨将至。

图片
图片

春山欲雨图轴

作者:高克恭

尺寸:100.4cmx106.8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元代

收藏机构:上海博物馆

图片

作品赏析


此图主山魏峨,云霭迷茫,远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山腰并掩映楼阁屋宇;近景陂陀丛树溪流迂曲,营造出烟雾朦胧、山雨欲来的景象。峰峦之浑厚、意境之闲逸,出自董源画风;山头多矾头、山石用柔婉的披麻皴和树木用勾干点叶,亦为董巨之画法。同时山体所施横点苔和白云墨染之技法,则融入了二米云山法。

图片
图片

夏山欲雨图卷(局部)

作者:吴镇

尺寸:47.2cmx451.6cm

材质:绢本墨笔

艺术时期:元代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画中有乾隆1744年题跋:“夏山欲雨云先凝……幽人杖策独归去。”吴镇通过描绘天空中云层的厚重,正面表现将要下雨的天气状况,山间高士转头望向天空,正策杖回家,又从侧面表明将要下雨。而在1773年,乾隆再次题跋:“不辨重峦凡几层。”画中远山因雾气缭绕而看不分明,吴镇对于细节的处理,处处都在点明画题。

图片
图片

夏云欲雨图轴

作者:刘钰

尺寸:95cmx165.7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明代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本幅布局饱满,山峦填满大半画面,气势逼人,山体几乎全用长披麻皴,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右侧的浓云以细笔勾轮廓,淡墨渲染,生动地刻画出云朵急速翻滚变化之态。蜿蜒的山体,盘旋的山径,翻转的云朵,流动的瀑布,溅起的浪花,共同营造出深山中风云激荡、大雨欲来之势。该图画风沉郁清壮,用墨朴茂湿润,主要仿自元代吴镇,而清丽秀润之笔法则与吴镇的厚重粗犷有别。

图片
图片

山雨欲来图轴

作者:张路

尺寸:147cmx105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明代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山雨欲来”的画题是后人根据画面内容添加的,用于此图可谓恰如其分。图中绘高山深壑,泉石溪流,云雾迷蒙,树枝摇曳,一幅大雨将至、风云突变的情景。全幅以大笔泼洒,水分浓郁,用笔粗放不羁,水墨酣畅淋漓。山峰以大笔横点融成,外围轮廓呈现不规则的犬牙般曲线,大胆的用笔恰当地描绘了特定环境中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色。又以淡墨轻画远山,隐隐约约,给人以山外有山的感觉。山脚下,画家不着一笔,留出大片空白,缭绕的云雾拉开空间距离。作者采用毛笔乱点的手法画树叶,将风雨中飘摇的枝叶表现得生动而富有神韵。全图除人物外,几乎省略了线条,以大块墨色的渲染见长。

图片
图片

毗山欲雨图页

作者:董其昌

尺寸:28.8cmx17.7cm

材质:纸本墨笔

艺术时期:明代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此图页为董其昌“舟行十景图册(十一开)”之一,而据董其昌本人题跋“毗山秋霁写欲雨图”,可知此作是董其昌在秋季雨过天晴后对下雨之前场景的记录。画中笔墨简淡,最具特点的是董其昌对远景的山的描绘,由于云气的集结,山已看不分明,他用断断续续的留白来表现云气的朦胧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雨欲来图轴

作者:袁耀

尺寸:194.7cmx116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清代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所描绘的是盛夏季节山雨欲来时的山中田园景色。画家为凸显主题,在画面细节处构思,比如着急靠岸的渔夫抬头望天的老人小孩和楼阁中转头看天的文人在门口狂吠的家犬被风吹到院子中的蒲扇随风飘扬的柳枝等等。画中描绘的所有景物,都被画家统一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主题之中,浓云密布,似迅猛涌来,整个画面都被笼罩在强烈的风雨即作的紧张气氛中。

图片
图片

春山欲雨图页

作者:恽寿平

尺寸:28.7cmx45.4cm

材质:纸本墨笔

艺术时期:清代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此作为恽寿平仿米芾笔意而作,米氏云山不拘一格,特点是不直接勾线,而是用墨点点染,积点成形,营造出烟雾缭绕、若隐若现的意境。米氏父子的作品常常表现出江南烟雨的朦胧美,通过水墨点染的方法,描绘烟云掩映的山川景色,显得亦真亦幻,美妙独特。这件作品通过运用米点皴,使将要下雨的春山景色显得更加空灵。

图片
图片

仿黄公望夏山欲雨图页

作者:王翚

尺寸:32cmx23.7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清代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此画为王翚仿黄公望《夏山欲雨图》,黄公望原作虽已不存,但他的《写山水诀》中对于画夏山欲雨这样说“夏山欲雨,要带水笔”。也就是既然要画下雨前空气湿润的、水汽弥漫的景色,毛笔就要多吸水,墨色才能润,不然枯笔难以表现夏山欲雨这一特定的主题。

图片
图片

夏山欲雨图轴

作者:张崟

尺寸:150.1cmx62.7cm

材质:纸本设色

艺术时期:清代

收藏机构:上海博物馆

图片

作品赏析


历代画家画雨前图,已经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画家们通过描绘风起云涌、天光晦暗,以及画中点景人物的各种神情动作,来表现大雨将至的紧张感。而在中国南方地区,夏天时节雨水本就丰沛,所以我们看到的各种夏山欲雨图,跟其他描绘夏季景色的山水画,似乎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有时我们只能从画题中去区分。

图片

云气深沉,古人便知雨水将至,在落与未落之间,正是天地玄机所在,紧张与期待的情绪在此刻达到高点,剩下的留白,便是留给雨水的舞台,画中压抑的云团,将在第二单元化作倾盆大雨。


图片
图片


烟雨空濛·雨中

图片
图片


当雨撕开天幕倾泻而下,中国绘画迎来了最恣肆的狂欢。古代画家画雨,并非直接画细密的雨点,太过写实就会破坏画面的意境,因此画家们学会了用淡墨横扫的方式烘托气氛,或用人物撑伞的方式来暗示雨的存在。

天地褪去形骸,唯见元气周流,墨色在绢上生长出苔痕、涟漪、雾瘴,将“湿润”这个触觉转化为可栖居的诗学空间。


图片

风雨归舟图轴

作者:戴进

尺寸:143cmx81.8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明代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整件作品最吸引人的是天空中的狂风大雨用大笔挥扫,增添了画面的气势。画中虽然表现的是雨景,但景物自近而远,层次清楚明晰,将雨中急归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近处的岩石和归舟,一静一动,对比鲜明,使构图统一中有了变化,更加突出风雨归舟的主题。溪桥上冒雨赶路的农夫,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个显示出匆忙急切的神态。中景处的芦苇更是突出了风势的狂猛劲厉。 该图章法新奇独特而巧妙,笔墨兼工带写,显出豪放洒脱而湿润空的意境,成功表现了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色和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情态。

图片
图片

江村风雨图轴

作者:吕文英

尺寸:170.5cmx103.4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明代

收藏机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图片

作品赏析


此幅用马远法,山石用长斧劈与拖泥带水皴。树木的画法则受浙派戴进的影响。用水墨刷风雨的笔法与前一幅戴进的《风雨归舟图》极相似,体现了明代中期院体与浙派的一定联系和相互影响。

图片
图片

风雨归舟图轴

作者:朴菴

尺寸:167.4cmx105.2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清代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图绘风雨霶霈,江浪汹涌中,一舟满载乘客,急于归航之景。不论是大笔挥洒出的雨势,抑细笔描画柳枝、芦苇的倾趋,画家皆成功地将自然界中强风骤雨之景象显现在画面上。尤以船夫抵著风雨,奋力撑篙。乘客持板、伞,欲获庇挡之态,更是刻划入微,生动如活。

图片
图片

风雨归舟图轴

作者:傅抱石

尺寸:89.7cmx59.4cm

材质:纸本设色

艺术时期:近现代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近端小舟在瓢泼大雨中艰难地行进,主人撑伞安坐其中,船家瑟缩于船尾,尽力摇桨。巨大的松枝横于画幅中部,被狂风吹得摇摆不定,为全图增加了动感。浓墨坡岸与淡墨风雨相映成趣,别具一格。

图片
图片

1944年作风雨归舟图轴

作者:傅抱石

尺寸:60.8cmx52.8cm

材质:纸本设色

艺术时期:近现代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谈及画雨,傅抱石认为古代画家“不直接画雨,而能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到了清代的金冬心,开始摸索直接画雨的方法。傅抱石正是收到了金农的影响。

一叶扁舟在暴雨狂风中前行,船夫用足力气猛摇船桨,主人撑起雨伞尽量躲避着倾盆而下的雨水。岸边的芦苇为狂风所折,远处的山峦也被风雨模糊成迷蒙的一片。逼真的风雨效果令人仿佛置身其间。

图片
图片

 风雨拉纤图页

作者:佚名

尺寸:24.4cmx26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宋代

收藏机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片

作品赏析


此幅为宋代佚名画家所绘山水画,受马夏之风的影响,是当时流行的小景山水,图中有两个人在风雨中拉纤,十分写实。

与前几件作品不同的是,此作并不直接描绘下雨,而是通过拉纤的人的动作间接表现,他们放低身体,并向着拉纤的方向倾斜,从他们吃力的样子可以感受到风雨的猛烈。

图片
图片

风雨归牧轴

作者:李迪

尺寸:120.7cmx120.8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宋代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本幅画两位牧童在风雨中赶牛返家的情景。前方牧童蜷缩身体、压低帽沿,只顾抗风前进,全然不知后方一人急欲跳下牛背,捡拾斗笠。两条牛虽然一前一后,但是前者回首,后者昂头,彼此照应。牧童惊慌失措,牛却冷静沉着,形成有趣对比。画家刻意描绘这些人与牛的行为,巧妙提高了画面的真实性,使观众彷佛亲临现场。

图片
图片

溪山风雨图页

作者:佚名

尺寸:23.7cmx25.3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宋代

收藏机构:上海博物馆

图片

作品赏析


古代画家表现下雨,其中一个常用的方式便是描绘撑伞的人物,伞往往是和雨紧密联系的物件,虽然不直接画雨,但观众通过画中撑伞人物,一眼便知画家所画为雨景,形成了画家和观众约定俗成的一种默契。

图片
图片

风雨归邨图(局部)

作者:谢时臣

尺寸:40.3cmx425.4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明代

收藏机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图片

作品赏析


这件作品同样也是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来表现下雨的环境,小路上两个小童一前一后撑着伞,而院落大门外一行人正冒雨赶回来,他们出门前想必是没带伞,其中一男子躬着身子,一手提篮子,一手挡在头上避免被雨水淋湿。不光暗示了环境天气,还使画面显得生动有趣。

图片
图片

风雨渡桥图轴

作者:任颐

尺寸:155.5cmx43.5cm

材质:纸本设色

艺术时期:清代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画面柳枝在风雨中摇摆,溪桥上二人共执一伞相互扶携逆风而行,桥下水草丛生。图中人物神情刻画生动,衣纹用钉头鼠尾描,树枝及水草加澹青澹绿写之,雨伞用破墨随意点画,笔法灵活潇洒。构图主次分明,虚实结合,设色浓澹疏密有致,为任颐早年人物画代表作。

图片

无论是骤雨还是细雨,中国画家擅长在混沌中安置从容,于动荡处写下锚点。静止的笔墨封存了永恒的流动,透过画家的眼睛,千百年前的一场场雨景徐徐呈现在观众面前。


图片
图片


霁色澄怀·雨后

图片
图片


雨霁时刻,万物都成了光的器皿。清代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写道:“雨后山色如美人初浴”,艺术家以淡赭轻染云破处的微光,用石绿点醒枝头新萌的生机。这不是简单的景象再现,而是经过雨水淘洗后的精神显影。雨后的宁静并非真空,而是饱含能量的留白。


图片

芳春雨霁图页

作者:马麟

尺寸:27.5cmx41.6cm

材质:绢本墨笔

艺术时期:宋代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画早春时节雨后初晴,江边竹枝疏树斜倚,红花点点,群鸭戏水。取景与北宋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相合,为诗画结合例子。前景水鸭灵活小巧,或浮或潜。杏林烟岚迷蒙,红花隐现,反映出宫廷对花卉的细腻品赏。中景水岸延伸推移,清润墨色及细腻晕染,营造出林间幽远的空间感。画树承袭马远拖枝颤笔技法,并表现姿态横生树桠,引导观者欣赏物象造型和笔墨趣味。  

图片
图片

雨后空林图轴

作者:倪瓒

尺寸:63.5cmx37.6cm

材质:纸本设色

艺术时期:元代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这幅画是倪瓒少有的设色山水画,雨水冲洗过的山石树木,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清丽动人。倪瓒自题“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流泉”,正是雨后太阳照射,雨水蒸发形成的白烟,而雨水又在山间汇聚,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溪流。仅仅从这句题跋和画中景致,就足以看出画家对自然观察的细致。

图片
图片

夏山过雨图页

作者:高克恭

尺寸:25.5cmx25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元代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画上细腻地绘出了近处的树木,它们郁郁葱葱,枝叶繁茂,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水面上的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忽隐忽现,闪烁着点点光芒。一位身披蓑衣的老翁悠然自得地架着一叶小舟,他手持竹篙,轻轻划动,神情专注而宁静。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层峦叠嶂,山间云雾缭绕,如梦如幻。阳光透过云雾的缝隙洒下,照亮了山间的每一个角落,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层次。

画家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视角,将雨后山清水秀的美景完美地呈现在了这幅画上。

图片
图片

潇湘过雨图卷(局部)

作者:夏昶

尺寸:29cmx780cm

材质:纸本墨笔

艺术时期:明代

收藏机构:弗利尔美术馆

图片

作品赏析


图绘万竿玉立潇湘间,一蓑烟雨任平生之意。这件作品最为生动之处,在于画面局部之处,一枝竹子斜斜低垂到水中,不禁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刚才的雨势有多大,究竟是风吹摧残后竹枝垂下来,还是雨势过大,水涨起来没过了竹子?隐没在水中的竹枝实为画家的精妙巧思。

图片
图片

雨后挥毫图轴

作者:沈贞

尺寸:135cmx58cm

材质:纸本设色

艺术时期:明代

收藏机构:不详

图片

作品赏析


古人对雨有着丰富的感情,雨前、雨中、雨后各不相同。雨后往往意味着新生,风雨齐下、雷电交加的时刻结束,人们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秩序,从而心怀敬畏和感激,这是自远古先民便有的情感。

即使是日常的活动,或许因一场雨也会变得体会不同。画家往往会挥毫记录下来,沈贞的这幅画正是他对自己雨后活动的一次记录。

图片
图片

溪山雨霁扇页

作者:陈淳

尺寸:15.4cmx47.3cm

材质:纸本设色

艺术时期:明代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本幅描写湖光山色,烟云微茫,树木掩映屋舍,一派江南水乡小景。全图以米家技法为主,墨色湿润,远山或岸边沙渚参用王蒙画法,笔墨放逸,以意趣为尚。画面虽小,却有大幅山水的气势。

图片
图片

溪山过雨图卷(局部)

作者:张复

尺寸:29cmx300cm

材质:纸本设色

艺术时期:明代

收藏机构:南京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此卷绘深江大泽,绝壁冲天。江上渔人往来,江岸楼台亭榭,全幅用笔润泽,尤带湿意,更见画家运用水墨功力之深。张元春乃万历天启间老画师。虽学沈石田而具自家面目。

图片
图片

仿梅道人夏山雨霁图轴

作者:吴历

尺寸:94.5cmx35cm

材质:纸本墨笔

艺术时期:清代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此作以雨后山川为题材,展现了夏日雨过天晴后的自然景致。吴历在画中巧妙地捕捉到了雨后特有的湿润与清新。他运用淡墨与浓墨的对比,以及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树叶与地面的湿润感。尤其是近景中的两棵树,几乎平行地向左倾斜,右侧的一棵树枝叶浓淡相间,以淡墨为主,墨气淋漓,生动地表现了“久雨新霁”的湿润氛围。

图片
图片

仿巨然溪山雨霁图轴

作者:王翚

尺寸:114cmx45.4cm

材质:纸本墨笔

艺术时期:清代

收藏机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片

作品赏析


对于中国画而言,写实并非画家的第一目的,各种雨霁图和平时的山水画从笔墨形式上来看并无太大差别,那画家又为何热衷于描绘“雨后”的景色呢?一方面是对自然的记录,对真实天气的视觉性再现,另一方面是画家更为在意的意境,不同的天气对应着不同的心境,在绘画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境。

这件王翚仿巨然的山水画中,画家用笔润泽,通过对墨色浓淡干湿的把握,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虽然是一件水墨山水画,却能感受到雨过天晴,天地如洗的景象。

图片
图片

柳溪过雨图页

作者:董诰

尺寸:23.4cmx31.5cm

材质:纸本设色

艺术时期:清代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片

作品赏析


此作画雨后不久,天未放晴的景色。在近岸与远山之间,留白象征的雾霭弥漫,挡住了视线。近岸处的柳树,柳枝上沾满了刚刚的雨水,受到重力而低垂下来。由于下雨,渔人在这种天气也不适合垂钓,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芦苇丛的浅溪处,两条船闲停在一起。

图片


芭蕉叶上的残雨仍在私语,但墨色已沉淀为永恒。雨后不是谢幕,而是将万千气象收束为砚池中的一方宇宙。乌云褪去,阳光重现,天地重新归于恬淡平和。古人画雨后,对应的想必正是心胸中的豁达之感。


图片


1


  结 语  

图片


从云涌到虹现,这场贯穿千年的降雨从未停歇。古人在雨景中藏匿的不仅是技法,更是对自然的细腻情感,画雨却不见雨,古人的含蓄大概就在此处。

雨前、雨中、雨后,下雨的三个阶段被古人诠释成不同的内涵,即使隔着纸绢,这些古老的潮湿记忆,依然能浸润我们干涸的视觉基因,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仿佛与古人共同经历了一场场烟雨,即使在千百年后,也一样能滋润我们。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图片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图片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松霖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