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读者活动

春山行——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春日游踪

发布时间:2025-03-11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图片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图片


01

前言


中国山水画中的春天,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邀约。自魏晋名士于会稽山阴的曲水流觞,到宋代文人构筑“可游可居”的理想之境,春日山行始终是文人寄托情怀、对话自然的独特方式。本次展览以“春山行”为题,汇集宋元至明清四十件珍稀画作,分“溪山初醒”、“踏青寻芳”、“林泉雅契”、“暮云归岫”四幕徐徐展开。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对自然的客观再现,中国画家笔下的春山是“心象”与“物象”的交融——郭熙所言“春山澹冶而如笑”,恰道破其中真谛:山峦在墨色中苏醒,草木随笔锋舒展,每一寸留白皆是诗意的呼吸。  

展览试图以视觉语言重构古代文人的春日行旅:从冰雪初融的料峭,到踏青游宴的喧闹;从林泉独处的幽寂,至暮色归途的苍茫。观众将随画中人的竹杖芒鞋,循着王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湿润气息,穿越时空的褶皱,触摸那些被墨色凝固的春日瞬间。这些画卷不仅是自然的摹写,更是士人精神的镜像——在山水的褶皱里,藏着他们对生命节律的感知、对永恒之美的凝望,以及对“天人合一”境界的永恒追寻。


02

溪山初醒

图片


早春的山林,是万物复苏的无声剧场。本章以立春至惊蛰时节的微妙嬗变为线索,展现画家如何捕捉冬寒未褪、春意暗涌的矛盾美感。


图片

名称:南枝春早图

作者: 王冕

创作时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

尺寸:151.4x52.2cm

材质:绢本墨笔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南枝春早》堪称画梅艺术的巅峰之作。作为传统早春题材的典范,王冕以独特视角重构了经典意象——画面中央一株千年老梅如虬龙盘空,铁铸般的枝干从左上角划出遒劲的S形弧线,以破竹之势直抵右下角。主干运笔尤为惊艳:浓墨飞白间暗藏草书笔韵,既有篆刻的浑厚力道,又具行云的洒脱气韵,看似随意挥洒却暗合天地造化。

细观枝梢更见匠心:长枝若铁戟劈云,短梢似寒刃裁风,粗者显嶙峋石骨,细者透冰绡质感。虽承袭宋代汤叔雅“梅枝十八式"的造型精髓,却在细节处突破成法——当同代画家仍遵循释仲仁的勾花点蕊旧制时,王冕独创的泼墨写意技法让万千寒梅如星火迸溅:或含苞如凝霜,或盛放若裂帛,疏密交错的布局暗藏呼吸韵律。这种以书法入画、化古法为新意的创造,不仅让枯木焕发雷霆生机,更为后世开辟了一条"以骨写神"的写意新径。


图片

名称:梅雪争春图

作者: 马远

尺寸:163cm×94cm

材质:绢本墨笔

收藏机构: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马远的《梅雪争春图》以山水笔意融梅入景,开创了诗画交融的新境界。不同于王冕对梅魂铁骨的极致刻画,马远更擅于经营意境——画中寒梅并非孤芳自赏的主角,而是化作山水清音的点睛之笔。中景庭院内,观梅者独坐亭台凝望远方,实则是以“隔水望花”的巧妙构思,将“争春”诗意转化为三重画境:近处冰棱般的斧劈皴山石裁出嶙峋风骨,中景焦墨枯枝在风雪中舒展如篆,远景寒梅则似雪幕中浮动的暗香。

其技法皆服务于诗意传达:大斧劈皴不仅塑造山石形态,更以凌厉笔势切割出冬春交替的凛冽;夹笔点叶的树冠若断若续,恰似风中飘零的诗笺;界尺勾勒的楼阁工而不板,与水墨渲染的虚白形成虚实唱和。这般以山水格局承载文人情思的手法,将“梅雪争春”的文学意象,升华为可游可居的诗意空间。


图片

名称:关山春雪图轴

作者: 郭熙

尺寸:179.1×51.2cm

材质:绢本墨笔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早春绘画中,郭熙最擅以“三远”构建空间,却也被其书画理论所缚。此画承其高远之势——雪峰以蟹爪皴拔地擎天,枯枝如铁戟刺破苍穹;破其深远之法——赭石晕染山腰岩隙,地气升腾处淡绿新芽暗藏张栻“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微芒。溪流破冰蜿蜒作平远之韵,细笔水纹泠泠应和山阁冰锥,在“残寒未退,春水已活”的张力间,以浅绛点染楼阁朱栏半隐雾霭,化陶渊明“白云深处”诗意成留白妙境。此画最妙的是郭熙既没有放弃自己的“三远”架构,又以冰裂雪融的动态打破静态空间分野,暗合“早春”之意。


图片

名称:春早晴雪图轴

作者: 吴历

创作时间:1707年

尺寸:168x41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同是早春雪山之景,吴历的这幅《春早晴雪图》却柔和许多。在这幅画中,山峦被白雪所覆盖,山坡上几棵大树挺拔而立,枝条上细密的嫩芽已经萌发。贴近地面的草木开始绽放出缤纷的花朵,溪流仿佛在欢快地跳跃,散发出早春的气息。绕过山坡,可见一户人家,房屋前后被树木环绕,主人还在小径旁搭建了一个茅草亭,彰显出他们对生活的怡然自得。画作中山峦的远观笔触简洁概括,而近景的草木则描绘得十分细腻。尽管画中未出现人物,但这些生动的细节不禁让人遐想,山中人家生活的美好。


图片

名称:春云叠嶂

作者: 沈周

尺寸:152.2cmx43.2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春云叠嶂图轴》中的春意则更加盎然,画中层峦叠秀,石纹繁复,山间云岚缠绕,苍松杂树丰茂。篷船停泊岸边,两人对坐晤谈。表现出高人逸士深山悠游的生活情景。


图片

名称:早春图轴

作者: 郭熙

创作时间:1072

尺寸:158.3cm x 108.1cm

材质:绢本水墨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相较于《关山春雪图》,《早春图》已经成熟很多。画中描绘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早春景色。奇峰怪石之间浮着春雾,溪涧解冻后流水骣潺。树木枝叶吐翠,岩崖起伏交错。点景人物也画得意态欣然。用笔严谨而灵动,线条柔軔而具草书运笔的意味。皴法优美,墨染清淡.湿勾淡染中产生淋漓滋润效果,使春意蕴藏在岩壑林泉之中。


图片

名称:春晓图页(传)

作者: 赵令穰

尺寸:39cmx30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宋代


《春晓图页》独辟蹊径,以乡野平远之境破深山春晓陈规。赵大年舍高峻山势,取田埂小径穿嫩绿池塘与淡黄杨柳,恰应题诗“睡鸭蜷颈浮波,栖鸦藏身垂绦”之趣。池面浮萍细若星点,鸭羽茸毛皆用破笔点染,柳条则以渴笔拖出,枯润交织处暗藏地气回暖的微妙震颤。远山在青灰云烟中若隐若现,既不效郭熙鬼面皴,亦不学李成蟹爪枝,惟以淡墨渍出湿润晨雾,令观者恍见炊烟自画外茅舍飘入绢素,在尺幅间酿出"细雨湿衣看不见"的江南春味。


图片

名称:苏堤春晓图轴

作者: 董邦达

尺寸:127.8cmx66.4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春日的山水画作不仅展现了乡村小径的宁静,也描绘了充满文人典故寓意的春意胜景:苏堤春晓,亦即著名的苏公堤,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其画风以水墨的淡雅、色彩的柔和以及笔触的细腻而闻名。画家们擅长运用干枯的笔法和松散的皴法,注重烘托和渲染,以强化干笔勾勒与皴擦的效果。这样的技巧使得笔墨相得益彰,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气息。


03

踏青寻芳

图片


当春风染绿江南岸,蛰伏一冬的文人仕女纷纷走入山野,踏青寻芳的盛景在画家的长卷中徐徐铺展。本章聚焦清明前后的游春传统,通过作品再现古代社会的春日狂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画作不仅是美学创造,更是民俗研究的珍贵切片。


图片

名称:八达春游图轴

作者: 赵喦

尺寸:161.9cmx102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五代


从画面中就可以看出,此次春游活动在宫苑之内,画中八位身着红、紫、绿三色官服的显贵,头戴唐制冠冕,骑乘装饰华美的骏马,悠然穿行于垂柳新绿、奇石嶙峋的皇家园林。马匹或轻步徐行,或低首顾盼,人物间神态互动鲜明:居中绿衣人挥鞭呵斥顽马,左右随行者或回首召唤,或扬鞭促行,形成错落呼应的动态群像。

“树下人马图”是唐代绘画经典的图示,而庭院中的“太湖石”却精细自然,带有宋韵。故而,这幅画是典型的唐风转宋韵的代表。


图片

名称:虢国夫人游春图

作者: 张萱

尺寸:52cm x 148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辽宁省博物馆

艺术时期:唐代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典型的唐代人物绘画,此画描绘唐玄宗时虢国夫人(杨贵妃的姐姐)出游的场景。画面上虢国夫人与韩国夫人两骑相伴而行。其余前呼后拥左右顾盼者 都为夫人做铺垫。人数不多而气派可观。画面人物造型丰腴端丽,着色鲜艳 明快,人物表情闲逸潇洒,给人以和谐活泼的美感。


图片

名称:西湖清趣图卷

作者: 佚名(元)

尺寸:32.9cm x 1581.1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弗利尔美术馆

艺术时期:元代


《西湖清趣图》以绵延画卷展开南宋西湖的春日盛景,虽无明确季节标识,却以草木新绿、游船如织的细节凝固了临安早春的鲜活气息。画中钱塘门外酒旗招展,旗幡“拣打诸库上等高酒”的朱字与《武林旧事》记载的“饮春酒”习俗呼应,湖畔茶坊酒肆间人影攒动,瓦舍勾栏夜演未歇,杂耍声、丝竹声交织成市井喧闹,尽显“春游最盛”的繁华。

湖上客船与送餐小舟并行,船夫持食盒穿梭的细节印证了南宋“湖中买卖”的水上外卖奇观;断桥处游人持皂绢短檐伞徐行,恰是士大夫春日游赏的仪俗标记。苏堤桃柳夹岸,长椅石栏间游人憩坐,垂钓者悠然抛竿,远处雷峰塔影隐现,既见文人雅士曲水流觞的诗意,亦透市政设施的精细。


图片

名称:春山访友图卷

作者: 盛懋

尺寸:27.7x76.4cm

材质:绢本青绿

收藏机构: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元代


《春山访友图》以青绿设色晕染出元代文人心中的理想春山,笔触间流淌着“一叶舟轻,双桨鸿惊”的幽远意境。远山如黛处,一叶扁舟自烟波中荡来,舟中访客遥望岸上拱手相迎的故人,童子携琴随行,恰似“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相知况味。山脚幽篁掩映的庭院内,洒扫仆从躬身轻拭石阶,正堂轩窗间主客执卷对谈,似有松风煮茗的细语萦绕梁间,廊下侍者恭立如听云外钟声。

此作以繁密皴法勾画山石肌理,又以空亭、孤舟、曲径串联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虚实空间,将文人隐逸之思化作春山深处的一缕茶烟,在元代画坛的“复古”浪潮中独留一份晋唐余韵。


图片

名称:汉宫春晓卷

作者: 仇英

尺寸:本幅:30.6x574.1cm

材质:本幅:绢本设色;隔水:绫本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汉宫春晓图》以工笔重彩铺陈出一卷流动的春日诗卷,仇英笔下汉宫女子采花制露、簪花理妆的雅趣与嬉戏,尽显古代宫廷春俗的鲜活气韵。画卷展开处,宫娥攀折新蕊承露为香,纨扇半遮的“桃花妆”晕染着“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烂漫;庭前六女执兰持蕙斗草争胜,似将《荆楚岁时记》“端午斗百草”的民俗挪移至春朝。

朱栏畔箜篌、琵琶与阮咸合奏,弦音切切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舞袖翩跹间恍见盛唐乐舞遗风;弈者斜倚棋枰落子从容,观画者凝神品评屏间山水,廊角更有少女执团扇逐蝶,衣带翻飞似与梁祝共舞。


图片

名称: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作者: 仇英

创作时间:1543年

尺寸:28.5cmx1007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辽宁省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仇英款《清明上河图》以明代苏州为蓝本,在青绿设色的长卷中复活了江南春日市井的鲜活气息。虹桥两岸,游人如织踏青而行,柳荫下童子追逐纸鸢;深宅后院竖秋千架,罗衫少女凌空荡起,裙裾与杏花齐飞。

茶楼酒肆间,文士执扇围坐行听曲,曲栏外货郎担头插满彩塑泥偶、竹编风车,引得稚子拽衣讨买;瓦舍勾栏中杂剧正演者戏,看客喝彩连连。漕船泊岸处,脚夫卸下青团艾酒,酒旗书“时新花果”招揽尝春客,更有算命先生支摊卜问“春社”吉时。

仇应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明代苏州百姓春季风俗,与南宋的《西湖清趣图》相比,更多了一分市井的烟火气。

04

林泉雅契

图片


春季山水一直也是文人画的表现重点,例如桃源题材绘画等等。远离尘嚣的山居生活,是中国文人心中永恒的桃源梦。本章以“雅集”与“独处”两条线索,展开春日山居的诗意长卷,也是从文人的视角看这场春日胜景。


图片


名称:容膝斋图轴

作者: 倪瓒

创作时间:1372

尺寸:74.7cm x 35.5cm

材质:纸本水墨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容膝斋图》是倪瓒晚年的作品,风格还是延续了“一河两岸”的极简构图,近景茅亭空置,中景湖水无波,远景群山如睡,唯有亭侧一株新柳暗示季节流转。


图片

名称:春山读书图轴

作者: 王蒙

尺寸:132.4x55.5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上海博物馆

艺术时期:元代


王蒙《春山读书图》则反其道而行,以繁密的牛毛皴堆叠出山体的厚重感,林间草堂中读书人凝神展卷,与窗外喧闹春色形成微妙对峙。  


图片

名称:春日雅集图

作者: 沈周

尺寸:26.5cm x 131.1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弗利尔美术馆

艺术时期:明代


沈周的《春日雅集图》虽以“雅集”为名,却褪去了宏大聚会的喧闹,更像一卷浸润着私密情谊的访友小品。画面以山径为引,青松掩映间,一袭素袍的访客策杖徐行,远处草堂内主人凭窗远眺,似闻叩门声起。

春意藏于细节:溪畔初涨的绿水浮着零星落花,坡岸新竹抽节,苔石间几簇野兰悄然绽放,笔触疏淡却透出“绿遍山原白满川”的生机。


图片

名称:春游赋诗图卷(西园雅集图卷)

作者: 马远

尺寸:29.5cm×302.3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这幅《春游赋诗图卷》是马远极为特殊的一幅绘画,画卷开头以宋代行旅图为开端,表现的也是市井民众的行旅生活。而在画卷的另一端则是文人雅集,用此来表达“中隐”观念。此图又名为《西园雅集图》,因为卷中文人集会的部分乃是传摹“西园雅集”图示。


图片

名称:桃源春晓图轴

作者: 王蒙

创作时间:元代

尺寸:157.3x58.7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文人痴迷春日山景,根植于魏晋隐逸思想的深远影响,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传说,正是这一精神追求最诗意的投射。王蒙《桃源春晓图》以渔舟溯溪入画,两岸桃花灼灼如霞,远山以解索皴法勾勒,苔点密布似草木初醒。画面虽山石层叠、林木繁密,却因虚实相生的布局而无迫塞之感。

苍润笔墨间,渔郎轻棹穿行于重峦叠嶂,既延续了唐宋山水的古雅气韵,又以迷离幽深的桃源幻境,将隐逸理想转化为可游可居的视觉乌托邦——春山不仅是自然时序的镜像,更成为文人超脱尘俗的精神甬道,在繁密皴点与桃花流水中,完成对理想栖居的永恒叩问。


图片

名称:柳桥赏春图轴

作者: 唐寅

尺寸:纵137cm,横67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上海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明代文人赏春之趣,渐从兰亭雅集的群欢转向独与天地往来的私语。这种转变暗合晚明"逃禅煮石"的隐逸思潮,正如唐寅《柳桥赏春图》中两位文士的微妙定格——他们虽立柳桥之上作相逢状,却被虬曲古柳分隔成两处独立空间。近景老柳的垂丝如帘幕半掩,隔开观者视线;木桥横跨处水流悄然分野,左岸山石嶙峋如冷眼,右峰云雾吞吐似邀约,恰似好友远行的道路。

而童子抱书的侍立姿态,更强化了"相逢即别离"的疏离感。此作看似描绘雅集场景,实则通过柳枝切割、水流分界等视觉修辞,将明代文人"万人如海一身藏"的孤独美学,悄然织入春日山水的褶皱之中。


05

暮云归岫

图片


暮色中的归途是春日山水最意味深长的留白。访友归来的文人沿着溪桥缓步折返,袖中揣着未写完的诗稿,衣襟沾着零落的花瓣;渔舟收起粼粼波光,橹声搅碎倒映的云影,惊起芦苇丛中迟归的白鹭;竹杖点叩青石的小径上,隐者身影渐没于林霭深处,脚步声与倦鸟啼鸣交织成山林的私语。所有归途都在夕阳余晖中沉淀出不同的况味——踏青的欢愉、离别的怅然、避世的决绝,最终被暮色揉进群山的褶皱里。

当游春者散入各自的烟霭,山水不再是白日喧嚣的布景,而成为一面映照内心的镜子:那些未尽的诗、未饮尽的酒、未说透的话,都在归途的脚步声中悄然发酵,指向更深处的自我探寻。春游的终点,实则是另一场精神返乡的起点。


图片

名称:春江送别图

作者: 沈周

创作时间:1499年

尺寸:26cm×152.3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春江送别图》(1499年)以墨色晕染出黄昏的别离美学。画面中段,岸上士人长揖及地,舟中文士躬身回礼,拱手间悬停的衣袖似凝着未尽之语。左侧江面以飞白笔触扫出苍茫水色,远处疏淡苔点暗示着暮霭中的丛林,虚化的彼岸如同命运未竟的留白。

船头将发的孤棹与岸石褶皱的皴法同频震颤,恍若听见春潮暗涨的私语。这场送别既无长亭折柳的缠绵,亦无孤帆远影的悲怆,只在城郊坡脚的荒寒处,用空阔的江天与收敛的笔意,将离别诠释为山水时序的必然——正如春水终向东流,每一次分别皆是天地为归人预设的启程仪式。


图片

名称:春游晚归图页

作者: 佚名(宋)

尺寸:24.2cmx25.3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春游晚归图则是一幅春游尽兴之作,画作以绢本淡彩勾勒出南宋暮春的黄昏叙事。画心处,朱袍老臣策马徐行,十余名侍从或扛交椅、或挑食盒,衣袂翻飞间暗涌着“暖风熏醉”的闲逸。老者持缰回首,眉宇间凝着未尽兴的流连,身后柳浪如烟,细密垂绦以游丝描勾出风的形状,将临安城巍峨宫阙虚化成天际一抹青灰剪影。

尽管画中人物仅占方寸之地,画家却以细腻的笔触精确描绘了须眉细节——从侍从额角的汗珠到肩上食盒的雕纹,每一处都栩栩如生,纤毫毕现。马鞍上镶嵌的宝石流光溢彩,与柳树嫩绿枝条的微颤形成巧妙的对比。在这幅描绘春游归途的尾声中,画家巧妙地捕捉了时光的片段,然而,这幅作品却隐含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无声讽刺。


图片

名称:春游晚归图轴

作者: 戴进

尺寸:167.9cmx83.1cm

材质:绢本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春游晚归图》到明代成了热门题材,戴进这幅画就是典型例子。画面描绘主仆四人春游归家的黄昏场景:最前面仆人敲门,主人骑马慢悠悠跟着,后面俩书童扛着琴、酒壶和书,一个老实低头走,另一个还回头说笑,人物活灵活现。门边柳树用深浅不一的绿色画叶子,像写“个”字和“介”字叠在一起,坡石用斧劈皴的技法,这些都能看出宋代山水画的影响。

而这些更像是上一个时代在明代的回响,一次注定的归途。


图片


06

结语


当最后一件展品的光晕渐隐,这场穿越千年的春山行旅终将落幕。古人笔墨山水非地理实景,乃心灵栖居——王维的茱萸、倪瓒的孤云、石涛的虬松细雨,皆为尘网中的灵魂辟出归途。

这些春山是陶潜复返自然的理想,是苏轼与明月清风同坐的自洽,更是文人用生命凝望的永恒:在花开花谢中见证春秋,于叶脉纹路里参悟天地。今人驻足画前,不应止于惊叹技法,更需重拾"物我两忘"的观照。当都市喧嚣湮没山雀初啼,当电子蓝光取代溪月清辉,古卷中的苍翠云烟仍能为迷途者指认精神原乡。

愿每位行者的"春山"永驻:或是墙上泛黄画轴,或是诗册半句落花,抑或归家途中蓦然抬首时,那树悄然绽放的玉兰。真正的栖居不在远方,而在观照万物的澄明心境。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图片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图片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彦青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