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05作者:来源:点击: 次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前言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视域中,蝴蝶始终是灵动的符号,蝴蝶的蜕变被视为生命循环的象征,蝴蝶的羽化被演绎为解脱世俗羁绊的情节。它既是自然造物的精妙缩影,也引导着去幻存真的哲学思索。
栩栩然蝶也,以院体工笔蝴蝶的精微刻画,展示无主体意识的纯真之眼对蝴蝶的细致观察;有蝶堪成梦,以文人笔下蝴蝶意象的隐喻意义,探讨人的生存困境;蘧蘧然周也,蝴蝶与人主客交融的齐物哲学,从蝴蝶的角度思考人与万物的共振;梦蝶也寻花,从闺阁绘画中的蝴蝶,回溯淹没在历史洪流里无声的女性凝视。
让我们跟随画中蝶,以不同的主客观视角,探寻生命的存在本质。
栩栩然蝶也
——工笔蝴蝶的精微刻画
宋代院体花鸟画对蝴蝶的精细描绘,集中体现了当时“格物致知”的写实传统与艺术追求。画家以工笔重彩技法,通过精准的形态捕捉与极致的细节刻画,展现蝴蝶的生物特性:翅脉纹理以细如发丝的线条勾勒,鳞粉质感借助矿物颜料层层罩染,触角、足部关节等局部甚至达到解剖学级别的准确度。在动态表现上,蝴蝶或悬停、或振翅、或吸食花蜜的姿态皆被定格于画面,其翅膀开合角度与飞行轨迹均暗含空气动力学特征,赋予静态画面以生动的时空感。这种描绘不仅是对自然生命的礼赞,更承载着宋代理学“观物察理”的哲学内核——蝴蝶被赋予“物我合一”的象征,既是对短暂美好的凝视,亦是对永恒天道的隐喻。
名称:野花草虫图
作者:丘余庆
艺术时期:五代
材质:设色绢本
尺寸:53.3x74.3cm
收藏机构:不详
丘余庆(注:或为“丘庆余”,据考应为正名),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画家,系著名画家丘文播之子,长期居于成都。其生平记载见于《图绘宝鉴》《宣和画谱》等典籍,但两书均将其归入宋代画家之列,存在年代归属争议。他尤其擅长绘制花卉、竹木、禽鸟、草虫等题材,早年师从花鸟画大家滕昌祐,晚年技艺精进,成就已超越其师。当时艺术评论家认为,他的代表作水平堪比余熙(注:或为同时代画家,具体身份待考),尤其设色类作品对动植物形态的刻画极为逼真,达到“以假乱真”之境。而在墨色草虫画创作中,他通过水墨浓淡的巧妙对比与层次渲染,既能精准表现昆虫的形态特征,又赋予作品高雅的艺术格调,因而备受画坛推崇。
▽请横屏观看▽
名称:写生蛱蝶图卷
作者:赵昌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27.7x91cm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绘群蝶恋花的田园小景。轻灵振翅的蛱蝶起舞于画幅的上半部;秋花枯芦摇曳于画卷的底边。在物象表现上,作者用双勾填色法画土坡、草丛、蛱蝶。其勾线富于顿挫和粗细变化,墨色亦有浓淡轻重之分,敷色积染多层,特别是蛱蝶的翅翼更因积染而色彩浓艳厚重,从而与主要以植物色染就的草叶形成“轻”与“重”的对比。图中蛱蝶的形象最为传神,作者逼真地刻画了蛱蝶之翼薄如绢纱的质感、绚丽斑斓的花纹和蛱蝶细如发丝的根根须脚。传神的笔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写生功底,使本图成为研究古代蝶种的形象资料。
名称:芙蓉锦鸡图轴
作者:赵佶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81.5x53.6cm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的主体是一只凝神注目的锦鸡,衬以木芙蓉和菊花。花姿鸟态刻画得细腻逼真,生动感人。羽毛尾翎上的斑纹光泽表现得非常成功。可谓形神兼备之作。
作为独立的画科,宋代的花鸟画无论在绘制技巧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已经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准,《芙蓉锦鸡图》便是其中的一幅精品。此图是描绘金秋景色的花鸟画作。图中芙蓉盛开,随风轻轻颤动,蝴蝶翩跹,相互追逐嬉戏,引导落在枝上的锦鸡回首凝视,构成情态。构图上,使错综的布局显得密中见疏,揖让有度。以清瘦劲健的笔体写就的诗文和精致艳丽的图画更是互为辉映,相得益彰。
名称:晴春蝶戏图页
作者:李安忠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3.7cmx25.3cm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以蝴蝶为主题,让人感受到春日晴朗天气下、花香蝶舞的欢腾气氛。画中蝴蝶现在均可以鉴定到种,体现宋代院体画对自然观察的极致:最醒目的是左上角的玉带凤蝶和右下角的碧凤蝶;两者之间的橙黄色蝴蝶为金斑蝶,尾突明显的蝴蝶为二尾蛱蝶;右上方还有一只后翅具有鲜明红色的丝带凤蝶雄蝶;除了这几只造型和色彩醒目的蝴蝶外,画面还用数只菜粉蝶、东方菜粉蝶、黑纹粉蝶和灰蝶划分区域,整个画面呈现出有聚有散、疏密搭配的灵活构图。
▽请横屏观看▽
名称:百花图卷
作者: 佚名
艺术时期:宋代
材质:纸本墨笔
尺寸:31.5cmx1679.5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构图选取 “折枝花”的形式,撷取自然花卉中最具特征的局部入画,较之整体描绘更见细腻动人。图绘四季六十余种花卉中的蝴蝶动态,对比不同季节物种差异。
画面上花鸟之间穿插自然,毫无牵强拼凑之意。其间又点缀蜂、蚊、蜻蜓、蝴蝶、游鱼、青蛙之类,显得生意盎然。全卷以墨代色,兼勾勒墨染与白描,且融入了没骨画法,体现了宋工笔花鸟精密不苟的画风,呈现出清淡典雅的情趣。一脱繁复刻板的院体末路,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时空限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这种技法对元代钱选、王渊、赵衷的墨笔花卉以及后来文人水墨花卉都有一定的影响。
有蝶堪成梦
——蝴蝶意象的隐喻意义
据《五杂俎》记载,文人屠本畯曾记录蝴蝶种类与习性,绘制《昆虫草木疏》,虽非严格科学著作,但体现对蝴蝶生态的兴趣。这种观察兼具博物学色彩与审美情趣。蝴蝶的“追逐”“停栖”“振翅”等不同姿态被赋予叙事性。元代开始一些草虫画写意风格渐浓,讲究自然天趣,画家也更趋向以笔墨寄托情怀。元明之际,毗陵草虫画在绘画内容、构图方式等方面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在精谨写实、自然天趣之外,更为草虫增添场景和情态,是移情的艺术表达。
▽请横屏观看▽
名称:乾坤生意图
作者:谢楚芳
创作时间:元至治元年(1321年)
材质:绢本水墨设色
尺寸:27.8cm×352.9cm
收藏机构:大英博物馆
谢楚芳,生平不详,根据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谢楚芳《乾坤生意图》题款所载为毗陵(今江苏常州)人氏,手卷末尾题有“至治元年孟春,楚芳为达善画”,说明绘制于公元1321年。这件作品为元代毗陵草虫画的鉴定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另有元末明初武进学者、诗人谢应芳(1295~1392)的《龟巢稿》收录有诗一首《寄谢楚芳》,有“无声诗与有声画,彼此赢得虚名传”之句,说明谢楚芳善画,或与《乾坤生意图》的作者为同一人,而从诗文内容及两人的姓名看似乎为同族兄弟。
毗陵该地特有的毗陵草虫画大致经历了兴于宋、盛于元、衰于明的过程。以传世的吴炳《嘉禾草虫图》、许迪《野蔬草虫图》和谢楚芳《乾坤生意图》为代表。
现有宋代遗作透出院体绘画细致精谨,笔法细腻,极具写实功力的特点。元代开始一些草虫画写意风格渐浓,讲究自然天趣,画家也更趋向以笔墨寄托情怀。元明之际,毗陵草虫画在绘画内容、构图方式等方面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在精谨写实、自然天趣之外,更为草虫增添场景和情态,是移情的艺术表达,作品大量流向日本和朝鲜半岛,以许多现存日本的“红白川”画为证。
这是一幅主题鲜明的画作,蝴蝶与草药、昆虫共构的生态隐喻,反映元末文人隐逸思想。画中各色动物演绎着猎食场景,蟾蜍埋伏着正在肢解蝴蝶的蚂蚁,蜻蜓的遭到飞虫的袭击,蛇从菜叶里探头而出,螳螂追击青蝉。自然的生机掩盖了昆虫求生引起的混乱无序,蝴蝶在画中既起到点缀布局,引导构图的作用,也如同梦的标志物,提醒观者自己也有可能身在其中。这幅画卷反映了当时许多遗民面临的两难境地:是为蒙古政权效力以求存,还是誓死效忠没落王朝而沦为饿殍。这件作品属于著名的“草虫”类画作,据《宣和画谱》(北宋时期宫廷所藏画作目录)记载,这类画作可追溯至1120年。作品颜色鲜艳,而画家的题词和卷尾献词笔墨素雅,达到一种平衡效果,将宫廷绘画风格和传统文人风格相结合。
名称:草虫图对幅
作者: 江济川
艺术时期:元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97.4×40.8cm
收藏机构: 京都国立博物馆
江济川为元代画家,作品留存极少,生平记载不详,根据许恕《寄江济川炼诗》、吴克恭《见山亭为洞神宫主江济川赋》,两篇文人赠诗可察,其人为元代末期的一位道士画家,住在一个名为“洞神宫”的新道观里,号称洞神宫主。
右幅画着白日强风中翻飞的芍药上,有一只蝴蝶紧抓着花瓣,翅膀随风翻卷,动态感强烈。画面留白处也画着许多翻飞的蝴蝶,通过花瓣的翻折和蝴蝶触须的细微颤动,表现风力与生命的对抗。左幅画着菊花上停栖着合翅的蝴蝶以及鸣叫的蟋蟀,上方有蝙蝠飞舞着。蝴蝶入眠而蟋蟀鸣叫,正是傍晚野外的情景。仔细看,蝙蝠的周围还有群蚊乱飞,而蝙蝠正觊觎着,蝙蝠与蚊群的互动暗示捕食关系,画面融合傍晚的静谧与生态的紧张感。蝴蝶象征短暂美好,蟋蟀代表秋日萧索,蝙蝠(谐音“福”)与蚊群暗含“福祸相依”的辩证哲思。
昆虫以工笔细描,触须、翅脉纤毫毕现;植物叶片采用没骨法晕染。画面疏密对比鲜明,右幅动感激烈,左幅宁静深沉,形成戏剧性张力,装饰性的构图与写实的描写,种种对比性表现拿捏得当,乃是草虫图的杰作,同为毗陵草虫画的代表作品。
名称:得趣在人册(节选)
作者:汪中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30cmx27cm
收藏机构:上海博物馆
明清易代之际,结社风行。凡以气节自持的士子,都纷纷纠集同志结社,如“复社”、“几社”等。社员在砥砺气节之余,常为雅集,往还唱和,蔚为一时风气。以翎毛、山水、人物精擅一时的汪中也成为此类结社中一员。1654年春,汪中应同社一位名叫赉良的人之邀,为其作《得趣在人》册,凡十二开,工笔绘芭蕉、哺雀、舞剑等,都是汪中极为精擅的,体现了明代士人精致的物质生活。这页作品描绘了养在青纱笼内以鲜花喂养的彩蝶。
名称:猫蝶图轴
作者: 周之冕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 上海博物馆
作者题:万历辛丑仲夏汝南周之冕写。
周之冕,明代杰出画家,字服卿,号少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活跃于万历年间。擅花鸟,注重观察体会花鸟形貌神情,及禽鸟的饮啄、飞止等种种动态。善用勾勒法画花,以水墨点染叶子,画法兼工带写,人称勾花点叶法。所作花鸟,形象真实,意态生动,颇有影响。写意花鸟,最有神韵。设色亦鲜雅,家畜各种禽鸟,详其饮啄飞止,故动笔具有生意 。
猫蝶图是明代流行的吉祥题材画作,取“猫蝶”谐音“耄耋”,象征长寿富贵。此类作品常以工写结合手法表现猫扑蝶的生动场景,兼具写实性与文人意趣。
名称:鹦鹉戏蝶图
作者:胡湄
艺术时期:清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98.2cmx50.3cm
收藏机构:上海博物馆
胡湄的花鸟喜仿宋人笔,工笔重色,细至艳丽。花朵用胭脂设色,鲜嫩可爱,墨绿树轩作为视托,层次向背各自分明。画面主体为一只白鹦鹉栖于湖石之上,俯身伸喙欲啄下方飞舞的凤蝶,凤蝶翅翼微颤呈逃逸状,形成戏剧性瞬间。鹦鹉的羽毛用白粉工笔勾描,显示羽毛柔绵的质感,整幅无一懈笔,连青铜架上的绿绣、红霉斑均细致地表现出来。
署款“晚山胡湄写”。钤 “湄印”白文印、“晚山”朱文印。胡湄的署款字形奇特,个性强烈,据画史记载,这是他不了防止别人作伪所致。左下压角钤“不遇赏鉴家宁落咸阳城”,可见其对自己绘画艺术的自负。
名称:鱼蝶图册(十开)
作者:李文
艺术时期:清代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25×20cm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庄子》中“鱼”与“蝶”的意象深刻影响后世:濠梁之辩(《秋水》)以“鱼之乐”探讨物我相融的哲学观,主张打破主客界限;庄周梦蝶(《齐物论》)借蝶喻“物化”,质疑真实与虚幻的边界,蝶成为超脱的象征,鱼与蝶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热衷描绘的象征物。
此图册描绘金鱼游弋于柳荫、落花、水草间的场景,如《杨柳游鲦》中金鱼与垂杨相映成趣,《落花游鱼图》以四鱼动态表现“掀苹钱”“绕苹梗”“唾花须”“唼花影”的生态细节。技法上以工笔细描鱼鳞、尾鳍,朱砂点染鱼身,结合淡墨晕染水波纹路,突出金鱼“赤如猩”的鲜艳质感。
蝴蝶与花卉搭配,如芍药、菊花等,采用“钉头鼠尾”描法勾勒触须,翅脉以极细墨线勾画,并施以粉彩渲染,呈现振翅欲飞的动态。部分画面融入蝙蝠、蚊群等元素,暗含生态链的哲思。
蘧蘧然周也
——蝴蝶与人的哲学思考
“庄周梦蝶”作为道家经典意象,为古画中的蝴蝶题材奠定了“物我两忘”的哲学根基。在传统绘画中,“梦蝶”多表现虚实相生的哲思,画家常以空灵构图,令孤蝶悬于虚空或隐于云雾,隐喻生命与存在的辩证关系,体现文人对超脱现实的追求。而“扑蝶”题材则更具世俗性,多描绘女性或孩童执扇追蝶的场景,既反映自然生灵的鲜活趣味,亦暗含对短暂美好的珍视与挽留。
名称:仕女扑蝶图轴
作者: 徐崇矩
创作时间: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58.1x66.5cm
收藏机构: 弗利尔美术馆
徐崇矩 ,北宋时期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人,徐熙孙,与徐崇嗣、徐崇勋为弟兄,生卒年不详。画有祖风,所作花木、禽鸟形骨轻秀。吸收黄筌、黄居寀父子画法之长,终于自创“没骨法”新体,摈弃墨笔钩勒而直接用彩色晕染。亦工仕女,曲眉丰脸,姿态可人,有唐人风。
此图传为北宋徐崇矩所作,经专家鉴定为明代仿品。
▽请横屏观看▽
名称:梦蝶图卷
作者:刘贯道
艺术时期:元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30x65cm
收藏机构:私人收藏
《梦蝶图》取材于“庄周梦蝶”的典故,将此场景置于炎夏树荫。童子抵树根而眠,庄周坦胸仰卧石榻,鼾声醉人,其上一对蝴蝶翩然而乐,点明画题。
笔法细利削劲,晕染有致,虽略似画家的《消夏图》,但其人物面貌、神情、衣纹及木石器物法与《消夏图》颇异,且文献著录中不见此画,故是否为刘氏所作尚存疑问。
刘贯道 (约1258-1336年)中国元代画家。字仲贤,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家贫性聪慧,自学成才。曾任御衣局使。擅道释、人物、山水、花竹、鸟兽,道释、人物师承晋、唐,笔法工细,色彩浓丽,形象真实生动;山水学郭熙,花鸟遍师历代诸家。其画笔法凝练,坚实有力,造型准确,生动传神。
名称:写意图册(十六开)之十六 庄周梦蝶
作者:沈周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纸本水墨
尺寸:30.5x52.8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册十六对幅,推篷装,上幅自题诗,下幅为画,题材冗杂,有墨笔及设色山水、人物、花卉、果疏、羽毛等。
画中庄周坐在树下沉思,在人物所望的方向,简笔勾勒的粉蝶在空中飞舞,作者题诗:庄生苦未化。托此梦中蝶。我画梦中梦。浮世寓一霎。沈周。钤印:启南。
名称:听蝶图轴
作者:陈洪绶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09cm×37.5cm
收藏机构 :私人收藏
唐人咏蝶云,为传消息到王孙,固知蝶语更妙□□,丙寅暮春老莲写听蝶图一噱。簪花爱学晋陶公,何物寻芳恣采中。一瓣翩跹若碎落, 报君犹自笑春风。春风弄蝶态轻盈,惹得骚人耳欲倾。无语偏传花信好,天台古路有逢迎。洪绶。
钤印:莲子(朱文)、洪绶私印(朱文)
收藏印: 广堪斋毕氏藏、白鹰曾读、白鹰心赏、潘白鹰。
此图绘一文士手持红色灵芝,侧耳倾听耳边随簪花起舞蝴蝶,似乎在悄然耳语,绘陶渊明故事。用笔古拙,敷色精妙。
▽请横屏观看▽
名称:汉宫春晓图卷
作者:仇英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尺寸:34.2cmx474.5cm
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画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显示了画家过人的观察能力与精湛的写实功力。人物皆唐以来衣饰,取名汉宫,是当时对宫室的泛指。卷末绘一宫女远离人群独自扑蝶,其动势朝向宫苑围墙之外,也是画面之外的方向,提醒观者从这绮丽柔靡的画中宫苑离开。
作者款识:实父仇英。
作者印记:十洲。
名称:十二金钗图册(十二开)—宝钗扑蝶
作者:费丹旭
艺术时期:清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20.3cm x 27.7cm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薛宝钗是王夫人的胞姐薛姨妈的女儿,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通达了悟。宝钗进京后与母亲薛姨妈、哥哥薛蟠暂住于贾府的梨香院,她所戴金锁上镌刻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字,与贾宝玉的所戴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被誉为金石姻缘。
画面中的蝴蝶以工笔重彩绘制,翅翼纤薄透明,翅脉纹理以淡墨细线勾勒,边缘晕染石青与朱磦,呈现“玉腰奴”(蝴蝶别称)的斑斓色彩。蝶翅展开时可见对称的圆斑纹,疑似凤蝶或蛱蝶品种,腹部以赭石点染绒毛质感,触角细长如丝,与宝钗手中团扇的流苏形成线条呼应。
蝴蝶呈低空疾飞状,左翅略高于右翅,营造被追逐时的慌乱动态。其飞行轨迹与宝钗抬臂扑打的姿势构成弧形对角线,既引导观者视线聚焦于人物动作,又以“蝶引裙裾”的构图暗示《红楼梦》中宝钗“随分从时”却终难把握命运的主题。
费丹旭选取双蝶入画,一蝶藏于花丛仅露翅尖,与显眼的主蝶构成“虚实对照”。这种设计暗合原著中宝钗“藏愚守拙”的处世哲学,同时蝴蝶的短暂华美隐喻“韶华易逝”,强化了画面超越情节表层的悲剧性。
梦蝶也寻花
——女性视角的蝴蝶象征
女性绘画中的蝴蝶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性别叙事。蝴蝶常被赋予自由、蜕变与柔美的象征,既隐喻女性对冲破礼教束缚的渴望,又暗示其脆弱易逝的命运。画家以细若游丝的线条勾勒蝶翅纹理,辅以淡彩晕染,精准捕捉其翩跹动态,这种细腻表现与传统文化对女性“工巧娴静”的期待相契合。蝴蝶与花卉的组合形成自然物象与女性生命境遇的隐喻同构。
名称:秋花蛱蝶图
作者:文俶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105cmx67cm
收藏机构:天津博物院
文俶(1595-1634年),明画家。字端容。汉族,吴(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文从简女,文徵明玄孙女,嫁赵灵均,与丈夫一同隐居。擅花卉,长于写生,多画幽花异卉、小虫怪蝶,能曲肖物情,颇得生趣。作品笔墨细秀,风格娟丽,深得时人赏识。有《花卉》册、《萱石图》等传世。女赵昭,亦能画花卉,工写生,能承其家学。
文俶精于花草虫蝶画的创作。花鸟画是女性画家们最热衷表现的题材,出于女性细腻的情感和她们对花鸟特有的偏爱,及花鸟具有托物言志、比兴的审美意趣,促使深居中的女子,对自己生活中最常见的花鸟加以表现并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模,文俶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明末钱谦益给予文俶的艺术极高的评价:“点染写生,自出新意,画家以为本朝独绝。”
《秋花蛱蝶图》轴设色艳雅,花、叶、兰、石、蝴蝶等细节描绘生动细致,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秋花蛱蝶图》款识:“庚午(1630年)四月天水赵氏文俶画”,迭经恭亲王奕砢、觯斋郭世五收藏,明女史画家作品妍雅若此,甚属难得。
作品以工笔技法描绘蝴蝶与花卉的互动,捕捉蝴蝶“偶见即摹写”的生动细节,体现文人对自然生灵的细腻观察。蝴蝶在画中不仅是点缀,更被赋予“短暂美好”的哲学隐喻,如停栖芍药花瓣的蝴蝶与强风形成动态对比,暗示生命与无常的对抗。
名称:花蝶图成扇
作者:马守贞
艺术时期:明代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17.5cm×48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马守贞 ,出生于1548年,字守真,小字玄儿、月娇,号湘兰。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工画兰竹,笔墨潇洒恬雅。饶有风致。也能诗。
此作以金笺扇面为载体,描绘秋日庭院一隅:左侧太湖石嶙峋挺立,石后丛菊盛放,枝叶以没骨法晕染,花瓣以白粉提亮;右侧双蝶翩跹,触须纤毫毕现,翅翼纹理以工笔细描,呈现“薄如蝉翼”的轻盈质感。画面疏密有致,设色清雅,石青、赭石与白粉的搭配凸显文人雅趣。
马守贞将女子的细腻情思融入创作,蝶恋花的意象暗含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扇面右上角题七绝一首:“露冷风清九月时,菊丛翻蝶弄幽姿”,诗画相映,既符合明代文人“诗书画一体”的审美追求,也展现了她作为女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此作被视为晚明闺阁绘画与青楼文化交融的珍贵见证。
名称:花蝴蝶图
作者:蔡含
艺术时期:清代
材质:绢本设色
尺寸:30cmx75cm
清初女画家蔡含(1647-1686)的《花蝴蝶图》是其花鸟草虫题材代表作,以工笔设色技法展现蝴蝶与花卉的灵动共生。蔡含为冒襄(明末清初文人)侍妾,与金玥并称“双画史”,二人合作的花鸟画曾被时人赞为“闺阁奇才”。
中蝴蝶以工笔细描,翅脉纹理纤毫毕现,触须柔韧如丝,翅翼晕染淡雅藤黄与石青,腹部以赭墨点染绒毛,呈现轻盈翩跹之态;背景搭配山茶、月季等花卉,花瓣以没骨法晕染,叶片勾线疏朗,设色清丽,与蝴蝶形成虚实对比。
蔡含继承宋元院体写实传统,融入女性视角的细腻观察,蝴蝶动态捕捉精准,如振翅欲飞或栖于花蕊的瞬间,赋予画面“静中寓动”的诗意。
▽请横屏观看▽
名称:花蝶图卷
作者:马荃
艺术时期:清代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27.9cm×248cm
收藏机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马荃,字江香,江苏常熟人。元驭(1669—1722)女(一作元驭孙女),逸妹。龚克和妻。工花卉,妙得家法。其夫亦工书、画,偕游京师,以绘事给衣食,颇怡。夫亡归里,绸缠染翰,饮冰茹茶,而名益高,四方以缣素兼金求画者益聚。常蓄婢数人,悉令调铅杀粉。而琴川多贵游士女,皆来求授指法。时常州恽冰画以没骨名,而江香以勾染名,江南人谓之双绝。图中蝴蝶均以工笔淡彩之法绘出,设色雅丽,温润清逸,继承清代宫廷工笔传统。
结语
蝴翼轻翾,承载着生灵的脆弱与自由,更映照着人们灵魂深处的微光闪烁。
宋代院体花鸟画家以笔为镜,定格物种的真实形态;元明文人画家借蝶喻心,追问存在的虚实界限;明代以来的人物画化蝶为符,指引梦境与现实的交融回响;而闺阁画家则以柔毫细线,诉说规训与私语间的女性凝视。
这些沉睡于绢帛的蝴蝶,从庄周的梦境边缘振翅而来,勾勒出艺术长河中生命观照的嬗变轨迹,叩问着艺术本质——形与神、物与心的永恒辩证。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暄妍 ]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