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读者活动

遨夜——中国古代夜景山水题材艺术展

发布时间:2025-02-17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图片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图片


前言


在初步探讨这一题材时,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表现手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后者倾向于使用大量黑色描绘夜晚。那么,中国古代绘画是如何表现“夜”的呢?实际上,存在几种主要的表现方式:首先,画作的题目直接指明所描绘的活动发生在夜间,例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王洪《潇湘八景图卷》中的《潇湘夜雨》等;其次,画中通过明显的天气现象或夜间用具进行暗示,如月亮、星辰或灯笼、烛台等;最后,通过一些固定的夜间典故来表现,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等,这些均成为鉴别中国古代山水画是否为夜景画的标准。

中国古代夜景山水画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夜观天象,绘制了星宿图,这可视为最早的夜景绘画。到了汉代,绘画开始体现以人为本的意识,墓葬文化中出现了描绘人们夜间活动的绘画,如汉代画像砖中众多秉烛的场景。山水画的正式出现是在隋代,因此夜景山水画的出现相对较晚。然而,在南宋时期,夜景山水画发展迅速,尤其是马远的“月夜”题材绘画大量涌现。那么,是什么因素促进了“夜景山水画”的出现及其快速发展呢?

由于“中国古代夜景山水”题材绘画体系比较庞大,并非一篇简单的推文能够讲述清晰,故而在主题上,笔者主要挑选了三个分主题:“人间月影清”、“昨夜雨疏”与“夜归来”。希望借助部分题材绘画,向读者展示夜景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支持因素。


01

模块一:人间月影清

图片


“月亮”与“星辰”作为夜景山水画中的显著标志,尤其在中华传统绘画中,星辰的描绘较为罕见,而月亮的描绘则极为普遍。关于月亮的绘画艺术,笔者在先前发表的《月应有晴》一文中已有所探讨,指出月亮的绘画艺术与远古时期的月亮崇拜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对月亮的情感体验已超越了宗教崇拜的范畴,逐渐演化为丰富多样的情感寄托。这种情感的演变,在历代吟咏月亮的诗词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例如,唐代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发出“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五代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抒发了对月亮的无限遐思,以及宋代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月亮的深情咏叹……

“月夜”在诗词中,成为了重要的情感寄托。正是由于诗词中对于夜景山水的情感变化,加之宋代推崇诗画一体的艺术理念,导致了含有月亮元素的夜景山水画作的蓬勃发展。


图片

名称:浣月图

作者: 佚名(五代)

尺寸:77.2x50.4厘米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五代


五代时期的《浣月图》便是一例,图中明月皎洁,高悬于天际。在庭院的深处,虬松、梧桐与芭蕉高耸,其枝叶繁茂,生机盎然。地面上,芙蓉、蜀葵、雏菊等花卉竞相绽放,散发出阵阵芬芳。奇石之上,蟠螭盘踞,正俯身泻水,池中波光粼粼。一位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正欲弯腰取水清洗珠子。旁边站立的三位侍女,或在案前焚香,或手捧妆奁,或肩扛古琴,她们的神情显得庄严而静穆。


图片

马王堆 T型帛画中的“月”


《浣月图》所呈现的,正是女性进行拜月仪式的场景。此类仪式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当时人们基于月亮的阴性特质,将其与繁衍能力联系起来。因此,在马王堆出土的T型帛画中,月亮的象征性描绘往往包含兔子与蟾蜍,这些生物在自然界中被视为子嗣繁多的代表。


图片

名称:拜月图轴

作者: 佚名(宋)

尺寸:103.8x48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在中国古代,女性对“月”的崇拜仪式极为盛行。以《拜月图》为例,画作中描绘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于天穹之上,一座装饰华丽的堂屋内,一位仕女双手合十,仰望天空,表现出虔诚的敬仰之情。其面前的几案上摆放着香炉,显示出她正在进行一种庄严的祭拜活动。这种祭拜行为在元明时期进一步发展,甚至被融入戏曲之中,形成了名为“焚香拜月”的剧目。


图片

名称:韩熙载夜宴图卷

作者: 顾闳中

创作时间:南唐

尺寸:28.7x335.5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五代


随着中国古代城市规模的扩展,"夜宴"文化逐渐兴起。其中,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卷》尤为著名。鉴于该画作不属于夜景山水画范畴,本文不作深入探讨。然而,该画作足以证明,在五代时期,夜宴在贵族圈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图片

名称:华灯侍宴图轴

作者: 马远

尺寸:125.6cmx46.7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宋代


在宋代,随着皇室的推崇,夜宴文化逐渐兴起,并在山水画作中得到记录。《华灯侍宴图》作为该时期备受赞誉的画作之一,生动地展现了以下场景:在灯火辉煌的宫殿内,隐约可见几位官员弯腰侍奉皇帝宴饮。宫殿之外,舞动的宫女们随着音乐轻盈起舞;旁边的树林仿佛也随着旋律摇曳生姿,枝条斜逸,姿态万千。这些树林从近到远,逐渐消失在雾气之中,唯有宫殿后方几棵松树和远处的青山清晰可见。

画家以俯瞰的视角描绘了夜晚灯火初上时,豪门显贵的宴饮场面。然而,画家并未专注于描绘宴会内部的细节,而是巧妙地通过外部环境的描绘来衬托出室内的奢华与欢乐。画中的松树描绘尤为引人注目,笔触刚劲有力,枝条斜长,因此有“拖枝马远”之美誉。在表现山景时,马远不追求全景,而是选择突出一角或一峰,这体现了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创新,展现了他对山水画形式美感的探索和成就。

尽管画家未直接描绘宴饮的帝王,但画上的题诗却揭示了画作的主题:“朝回中使传宣命,父子同班侍宴荣,酒捧倪觞祈景福,乐闻汉殿动欢声,宝瓶梅蕊千枝绽,玉栅华灯万盏明,人道催诗须待雨,片云阁雨果诗成。”这首由南宋宁宗杨皇后所题的诗,生动地记录了她一家在帝王宴会上的荣耀时刻。


图片

名称:赤壁图页

作者: 佚名(宋)

尺寸:21cmx21.5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图片

名称:赤壁图页

作者: 李嵩

尺寸:画心:24.77x26.37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图片

名称:赤壁图卷

作者: 杨士贤

尺寸:733cm×30cm

材质:绢本

收藏机构: 波士顿美术馆

艺术时期:宋代


在宋代,皇家夜宴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人夜宴文化的兴起。文人阶层的参与,不仅丰富了夜景山水画的表现内容,更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赋予了夜景山水画更深层次的诗意内涵。苏轼所创作的《赤壁赋》系列画作,即为这一艺术流派的杰出代表。


图片

名称:月下把杯图页

作者: 马远

尺寸:59cmx28cm,画芯25.7cm×28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天津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图片

名称:月夜图

作者: 马远

尺寸:25.1cm×26.5cm

材质:绢本设色

艺术时期:宋代


图片

名称:对月图

作者: 马远

尺寸:149.7cmx78.2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图片

名称:春江花月夜图

作者: 萧照

尺寸:30x 25cm

材质:设色绢本

艺术时期:宋代


图片

名称:楼台夜月图扇

作者: 马麟

尺寸:24.5cm x 25..2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上海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图片

名称:月夜看潮图页

作者: 李嵩

尺寸:22.3cmx22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随着文人阶层的参与,夜宴文化逐渐融入了“渔隐”、“诗词”等文人特有的元素。因此,在南宋时期,基于诗句创作的诸多小品夜景山水画作得以涌现。


02

模块二:昨夜雨疏

图片


自山水画诞生以来,夜景山水画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开始展现出画家个人的诗意想象。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夜景小品山水画特别明显地反映了这种转变。自宋代起,诗与画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密,诗被认为是画作的灵感之源,而画则成为诗的唯一视觉化表达方式。夜景山水画也开始向诗的视觉化表现方向发展。

随着这种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夜景山水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充满典故的胜景绘画,另一种则是完全融入个人情感色彩的诗意夜景山水。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夜雨情有独钟。在远古时代,夜晚不仅仅意味着休息,也意味着视野受限,危险常常潜伏在黑暗之中。而雨夜,动物们都在避雨,人类也能避免受到伤害,这也是现代人利用“夜雨”的白噪音来帮助睡眠的原因。

在宋元时期,夜景山水画逐渐成熟。夜雨题材的山水画也逐渐流行起来,在那些不眠之夜中,文人们通过聆听夜雨来缓解心中的忧愁,或者通过描绘夜雨之景来表达自己的境界,这些都蕴含在一幅幅“夜雨”山水画之中。


图片

名称:宋代 王洪 潇湘八景图卷之潇湘夜雨

外文名称:Eight views of the Xiao and Xiang Rivers

作者: 王洪

创作时间:南宋

尺寸:90.7×23.4cm

材质:绢本浅设色

收藏机构: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潇湘八景之一的“潇湘夜雨”便是带有典故色彩的夜景山水。通过王洪的《潇湘八景图》中,我们有幸能看到宋人心目中的“潇湘夜雨”之景:激流撞击着岩石,隐约可见的茅屋屋顶,以及江边斜坡上挺立的林木和竹丛。停泊在岸边的船只桅杆孤独地耸立,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中部江心的树木枝条弯曲,树叶随风翻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疾风骤雨,而远处水天相接,一望无际。

若将杨公远的《潇湘夜雨》一诗融入其中:“暮色中停船古岸边,乌云如墨染江天。岳麓道林何处在,雨打篷窗夜难眠。”便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夜雨”之外所蕴含的迷茫与孤独的情感,谁能真正理解潇湘夜雨的凄美,原来是一夜未眠的写照。


图片

名称:潇湘夜雨图页

作者: 沈宣

创作时间:1621年

尺寸:24x25.2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明代画家沈宣亦曾创作“潇湘夜雨”,画作中可见其偏好使用米点皴描绘山峦,而画面的视觉中心则被云雾环绕,营造出山体仿佛悬浮于空中的幻觉。尽管南宋时期的山水小品也常运用此技法来展现空间感,但它们通常会借助中景来调整层次。沈宣的这种处理手法,使得主峰仿佛在风雨中摇曳生姿。画作旁边的题跋写道:“潇湘夜雨响孤蓬,客鬓萧萧绿树中,满眼箬梧俱是泪,朝云不散楚王宫。”这首诗由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题写,诗中通过“潇湘夜雨”表达了怀古之情,借助“屈原”的典故抒发了报国之志,同时也隐含了对明王朝命运的深沉感慨。

由此,也能看出夜景山水相较于其他题材的山水作品而言,更易寄托人物的情感。


图片

名称:雨夜幽寂图轴

作者: 沈周

尺寸:79.7cmx33.3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当然,夜雨所寄托的情感并非总是凄凉。以沈周的《雨夜幽寂图》为例,从沈周的题跋:“古城东畔日斜时,燕子低飞水漫池。知是夜来春雨足,跳鱼浴鸭总相宜。丁酉春季,念日与惟德同客城东,寓雨及人境俱寂,为图子诗颇有其趣。”中可以窥见,这幅画描绘的是春雨带来的宁静景象。明代书法家吴宽亦题:“郭外青山过雨时,落花飞絮燕羞池。一春诗意谁收得,艇子浜头恐最宜。予家有田舍在城东,舍外有浜,名艇子,石田尝泊舟于此,所谓舟寓,疑即其处故及之。”

通过题跋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沈周曾在此地隐居于船中,因此捕捉到了这“春夜雨寂”。


图片

名称:山亭听雨图轴

作者: 石涛

尺寸:横39.5cm,纵103cm

材质:纸本水墨

收藏机构: 沈阳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夜雨”题材的山水画在清代逐渐趋向程式化。这幅《山亭听雨图》是石涛中期的杰作,从画中的题跋可以推断,这幅作品大约创作于他在一枝阁养病的时期。画面中倒斜坡状的山体和夸张的中景松树,巧妙地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中的主人公。

主人公安卧于椅榻之上,身旁有一童子手持圆扇。他们置身于一座水阁之中,从服饰判断,应是夏季。江南夏日雨水充沛,水阁四面通透,细雨轻拂,与远处山雨朦胧的景象相得益彰。主人公闭目养神,似乎在聆听雨声,又似乎在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童子则静静地站立一旁,目光不时投向远方,又不时落在主人身上,神情专注。周围的景致在雨水的滋润下更显清新脱俗,山石、树木、水波都因雨水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03

模块三:夜归来

图片


在描绘夜景的山水画作中,夜游山水与夜间行旅图尤为引人入胜。一方面,这类题材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它们在艺术表现上将人物置于核心地位,而非仅仅作为山水背景的点缀。山水本身退居为衬托人物的背景。

这种强烈的叙事性,赋予了夜景山水画更深层次的层次感。这种层次不仅体现在画作的物理空间上,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物、社会和时代之间复杂的联系之中。

在本章节中,笔者将按照夜的时间顺序向大家展现不同年代、不同季节下,不同主人公在“夜”中山水间的故事。从夜幕初降的时刻,到月挂中天的深夜,再到鸡鸣破晓的黎明,每个时间段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主人公个人的经历,更蕴含着对当时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的深刻描绘。通过夜景山水画这一载体,我们可以窥见不同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


图片

名称:春游晚归图页

作者: 佚名(宋)

尺寸:24.2cmx25.3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春游晚归图》是南宋时期的作品,描绘了一位老臣骑马归来的情景,周围有10位侍从相伴,他们或搬动椅子,或扛着几案,或挑着担子,或牵着马匹,显得十分忙碌。老臣手持马鞭,回头望去,似乎还沉浸在春游的愉悦之中,这幅画展现了南宋官僚在江南安逸生活的一面,让人不禁联想到林升的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画中老臣的留恋之情和侍从们的劳累之态特别引人注目。老臣的面容透露出安逸和满足,嘴角似乎挂着微笑,流露出对春日美景的依依不舍和享受之情。他的目光穿越侍从,凝视着远方,似乎在回忆着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而侍从们尽管忙碌,却各有表情,有的显得劳累至极,有的则带着些许无奈,或许他们内心也渴望能像老臣那样,悠闲地欣赏春光。

画作中的每个细节都展现了南宋官僚的生活状况,他们沉醉于江南的美丽景色,却似乎忽略了国家的困境和危机。这幅画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描绘,也是对那个时代人们心态的深刻反映。


图片

名称:早秋夜泊图页

外文名称:Boats at Anchor on West Lake at the City Gate

作者: 马和之

尺寸:画心尺寸:25.3x19.2cm;本幅尺寸:33.3x40.5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初秋的夜晚,凉风习习,夜色刚刚降临,便能体会到秋的寒意。两艘客船安静地停泊在城外的江边。船上旅客稀少,朦胧的月光洒在城外的江面上,小二蜷缩在船尾的甲板上。夜深了。城墙内是宁静的居民,船上的人员还未休息,仍在忙碌。《早秋夜泊图》描绘的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城郭,船、树、城、山、月依次构成深远的层次。船与城楼均采用典型的界画风格,造型典雅华丽,构图精巧。


图片

名称:秉烛夜游图页

作者: 马麟

尺寸:24.8cmx35.2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月轮高悬,初春之际,宫廷的花园里海棠花竞相绽放。为了欣赏夜晚的海棠美景,仆人们在园中点燃了无数蜡烛,主人公则安卧于楼阁之中,周围有数名仆人侍候,门户大开,尽情欣赏着满园的海棠花。为了确保烛火不被风吹熄,仆人们在园中忙碌地跑动。那高耸的短亭与曲折的长廊,彰显了宋代园林建筑的雅致;园中缭绕的香气和隐约可见的海棠花,不仅打破了建筑的沉重与单调,也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遐想无限。


图片

清董邦达绘御笔范成大分岁词轴


夜幕降临,乡村社区依旧灯火辉煌,因为今天是除夕之夜。这个夜晚要举行祭祖仪式,仪式完毕后,供奉神灵的酒水可以分给子孙后代,从最小的孩子开始,依次递增,祝福着散去,这被称为「分岁」。在屋内,宴席丰盛,长辈们将酒水分给年轻一代,而屋外的孩子们则放鞭炮嬉戏,到处洋溢着和谐与欢乐。


图片

名称:夜坐图轴

作者: 沈周

创作时间:1492年

尺寸:84.8×21.8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这幅描绘夜晚静坐的作品,是沈周描绘自己日常生活的写照。画面上方附有文字,记录了沈周某夜半醒来的情景,当时连绵的雨刚停,新晴的月光透过窗户映照。随着时间流逝,他逐渐听到了风声、狗吠声以及更夫的打更声,直至天明时分,钟声也渐渐传来。沈周平素夜晚读书,总是读到深夜才休息,心神完全沉浸在文字之中,因此通常对外界的声音毫无察觉。然而这次,他却体会到了静坐的好处。这幅画作正是描绘了他六十六岁时的夜晚静坐情景。


图片

宋代 佚名 月下行旅图


黎明时分,夜色渐淡,月亮也缓缓地沉没。一位行者骑着驴子,携带着他的随从,早早地踏上旅途。月光映照下,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这宁静的夜晚完美融合。道路两旁稀疏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宛如为这孤单的行者演奏一曲悠扬的夜曲。在这宁静且微寒的夜晚,他们的身影逐渐远去,只留下一串串清脆的驴蹄声和偶尔的低语,在这空旷的夜色中回响。


图片


结语


山水夜景画,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最具神秘感和诗意表现、个性化的山水画种类,从宋代开始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这与文人画的发展轨迹相吻合。夜景山水画的出现,既满足了宫廷夜晚游赏活动的记录需求,也成为了文人表达夜晚情感的关键方式。

古人夜游,或是为了消解内心的忧愁,或是为了欣赏夜色。现代的年轻人同样如此,为何他们不选择白天呢?大概是因为白天的时间不属于他们。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图片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图片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彦青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