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11作者:来源:点击: 次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前言
本次展览以「春意盎然」为主题,从山水画中的层峦叠翠、烟波浩渺,到风俗画卷里踏青斗草、纸鸢逐云的生动场景,再至花鸟丹青中雨润新蕊、莺啼枝头的微观意趣,构建起一幅多维度的春日长卷。
这场艺术的视觉巡礼不仅展现春日的视觉符号,更试图解构古人寄情山水的才思隽永,或是那藏在春日仪式里的岁时信仰,以及凝在梅兰竹菊笔触间的精神图腾。它们,在一一诉说着春天的秘密。
01
春之景
● 山水中的春天
在现存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就有记载“正月启蛰”,“蛰”从“虫”,本意指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可以看出正月是冬眠动物们伺机而动等待苏醒的时刻,人们常说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大意是此。
中国山水画中最早的代表作便是与春天相关: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虽然在战国时期的壁画和丝织品上已经有山水画的出现,但至此作始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实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山水画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山水画一分为二:“北宗山水”继承展子虔青绿山水绘画风格,形成工整细巧、金碧辉煌的风格;“南宗山水”以王维为宗,特征是风格飘洒,重渲染,较精简,把线扩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想到春天一定是离不开“春游”的,一起来欣赏几幅唐代的春游题材相关的画作。游骑七人,画幅中间一人上身呈正面,穿着与其他六人不同,应是画中的主人。前二人引导,后四人有的拿弓,有的拿球棍,有的挟着琴,有的背酒,前顾后盼,各有神态。树叶双钩填彩,岩石、流水和激湍都是仿古的钩勒法,有装饰的意味。
名称:唐人春郊游骑图
作者: 佚名(唐)
尺寸:150.5cmx104.5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历代绘画大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唐代
春天骑马郊游令人畅快淋漓,呼朋唤友共享温暖春光,又或约上三两知己山中行旅,面对春日美景或歌或叹也是另一种对自然的感受。
唐代著名画家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图》描绘的便是蜀地春天景象,因此青绿设色更增添了春天气息,此图以线勾勒轮廓,用笔精到,然后敷以青绿重彩,古雅绚丽 。图绘崇山峻岭中,枝叶苍翠,春意浓郁,有行旅结队而行,图左山路和栈道蜿蜒崎岖,仅容单人匹马艰难跋涉,而图右则山道稍宽,容得两人双马优游信步。中间是一片平坡,有行旅休憩,人或聚坐于树下,或侍立于马旁,或结对游戏,马则卸下驮物,或躺卧,或翻滚,一派和谐轻松的场景。也有长者在儿童的搀扶下单独行走,溪水潺湲,小桥连岸,小河微波荡漾。
名称:唐代 李昭道 春山行旅图轴
作者: 李昭道
尺寸:95.5cmx55.3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石渠宝笈名作珍赏;历代绘画大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唐代
山水画发展到五代荆浩将勾填法、勾染法变为皴法,奏响宋代山水大盛的前调。至宋达到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坛名家辈出,灿若群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首推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与郭熙。在风格上,形成了“北方派”和“南方派”。北方派雄强挺拔,得秦陇山水之骨法,以李成、范宽、郭熙为代表;南方派“淡墨轻岚”,得江南山水之神气,以董源、巨然为领袖,后世认为是南宗山水之正传。董源、李成、范宽被历史上并称为“北宋三大家”。
名称:早春图轴
作者: 郭熙
创作时间:1072年
尺寸:158.3cm x 108.1cm
材质:绢本水墨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石渠宝笈名作珍赏;历代绘画大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郭熙代表画作有《早春图》,从画面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早春景色,奇峰怪石之间浮着春雾,溪涧解冻后流水骣潺。树木枝叶吐翠,岩崖起伏交错。点景人物也画得意态欣然。用笔严谨而灵动,线条柔軔而具草书运笔的意味。皴法优美,墨染清淡.湿勾淡染中产生淋漓滋润效果,使春意蕴藏在岩壑林泉之中。
到了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崛起,号称“南宋四家”,创水墨苍劲的新画风,把北派雄强挺拔的笔法与南派清润浑厚的墨法融为一体。
名称:宋代 李唐 四时山水图(四开)
作者: 李唐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石渠宝笈名作珍赏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此册画四时山水,依签题序为第一,画乔松梅斋,春溪泊舟。第二,画碧荷晴波,柳榭招凉。第三,画秋色离离,曲径岩关。第四,画冻云积雪,江舟独钓。画幅上下高度狭窄,构景成横向发展。四幅画风略异,其中第一幅笔墨精谨,设色雅丽,尤称佳作。
李唐还有一幅画作是描绘四季的,但不同于册页的展现形式,而是以长卷的形式将一年四季之景展现在同一画面之上。
<< 滑动查看
名称:四季山水图卷
作者: 李唐
尺寸:32cmx515.5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宋代
作品以开阔的画面展示了从卷头的春景开始到卷末的冬景结束,连续画出了四季山水的变迁。仔细观摩之,这一春夏秋冬的四季也分别画成孟、仲、季三景,并且通过巧妙的布置而连成一景。一卷四季变化实属罕见。
李唐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他进一步改变范宽“雨点皴”的笔法,以更具有表现力,侧笔斜削的“斧劈皴”,搭配浓墨,来描绘山石粗砺坚硬的岩面,正如古人所形容的“峭壁如削”、“石如积铁”。
宋代山水画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技法上都臻于成熟,绘画皴法逐渐多样化,例如有董、巨所创披麻皴,范宽创雨点皴,米芾创米点皴,李唐创大斧劈皴,均为后世所习用;以笔墨言,则干笔、湿笔、破墨、积墨、泼墨,诸法俱备;以布局言,则全景、边角都用。所以汤垕在《画筌》中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
名称:宋代 米芾 春山瑞松图轴
作者: 米芾
创作时间:北宋
尺寸:62cm×44cm
材质:纸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春山瑞松图》为宋代书画家米芾创作的一幅纸本绘画,原存清宫内府斋宫,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图中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松下有亭,空无一人。山峦青绿晕染,再加"米点" (亦称"落茄皴"),松树笔法细致、严密。
山水画发展至元代开始出现了重大变革,由五代以前重色彩表达转向了水墨为主。尤其是到元初赵孟頫强调以书入画,使得元代山水画趋向于用墨体现色彩,因此山水画在此开始了向文人画进一步转变。“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从实践中体现和发展了当时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重法轻意的美学思想,提倡作画以意为上、形为次,轻视理法,重视意趣,强调借绘画抒发个人的情怀,从师造化到法心源,这样就从思想理论上冲击了两宋以来相沿成风的旧画坛。
名称:元代 王蒙 桃源春晓图轴
作者: 王蒙
创作时间:元代
尺寸:157.3cmx58.7cm
材质:纸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本幅写陶潜 〈桃花源记〉 之景色。春光明媚,渔郎撑棹,徐行于江水之上。两岸桃花齐绽吐英,远山叠嶂,山头苔点繁密,为一焕发回春的景象。此作山石、树木层叠,构图繁复,无迫塞之感。皴山画树,层层点染,笔墨苍润,有古雅之趣。此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元代 吴镇 清江春晓图轴
作者: 吴镇
尺寸:本幅114.7cmx100.6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本幅以长披麻的笔法皴画山石,笔力圆劲。渍染多用淡墨,清淡雅逸。画树木、屋宇、人物用笔粗壮,笔锋微秃,虽每一笔并不紧密连接,但意趣已足,也许是画法中的“意到笔不到”,并且全幅具有豪迈的气势。
明代山水画从形式上看风格多样,但从内容上看却日益空泛,画家趋向于摹仿古人笔墨,因袭成风,有创造性的不多。明代前期,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继承的是南宋马远、夏珪画风而无所创新;明代中期,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统领山水画坛;明代晚期,经董其昌等人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提倡复古,以临摹前人为能事,中国山水画艺术陷入步履古人的圈子而少有创造。
名称:明代 戴进 春游晚归图轴
作者: 戴进
尺寸:167.9cmx83.1cm
材质:绢本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本幅作品画面左下角的前景,画一座庭院,伸出墙外的树枝、路边红色的桃花,都透露出“春天”的气息。一名士人正在敲着门,庭院中有个仆人提着灯笼前来应门,显示着春游主人“晚归”的诗意。中景的田野小径上,两个农人扛着锄头回家,远处农舍的空地上,有个农妇正在喂食家禽,人物虽小,显示出画家对细节的用心描写。
名称:春景山水册6
作者: 董诰
尺寸:23cm×28cm
材质:设色纸本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中国书法
艺术时期:清代
《春景山水册》十二开,浅绛设色。描绘春天同一节候的不同景致。董诰的山水,先学于其父,后博取古人。画法远溯董源、巨然、米芾父子,近法董其昌、王时敏、王原祁。是册笔墨华滋苍润、笔性沉实秀润。色彩典丽雅澹、构图虚实相生,平中寓巧。每开有作者小隶书标题:“晴岩香雪、山楼茗话、花港云归、层峦烟霭、野航晓渡、松壑日长、清溪倚棹、江天帆影、萝磴听泉、细雨轻舟、云坞精蓝,柳塘新霁。” 画意平和澹远,图文互动,点明画意,观之令人心旷神怡。冯金伯有云:“某向尝获观文恪公真迹,闳深渊懋,浑厚精微,远则北苑、巨然,近则华亭、娄水,渊源一脉,神气吻合。”是很有见地的。
02
春之俗
● 民俗中的春天
与春天相关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不同的节气对应着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例如春社、立春祭、“二月二龙抬头”等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立春以后,古人为预祝一年的丰收,要举行祭祀土神的活动,然后和酒胙,斗鸡爆饮,严肃的祭祀与欢快的娱乐兼容,故古人常以诗画记之。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汉族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古代春社日,官府及传统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里中有饮酒、分肉、赛会、妇女停针线之俗。在文章第一部分提到南宋画家刘松年便画了一幅和春社相关的绘画作品。
<< 滑动查看
名称:宋代 刘松年 春社图卷
作者: 刘松年
创作时间:1177年
尺寸:本幅 34.4cmx267.5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刘松年《春社图》描绘的正是春社日山居村民祭祀完毕后宴饮、醉归的祥和景象。画卷缓缓展开后一幕幕生动的景象跃入眼前,古代村民的生活细节因他的画作而被记录下来。到了明代张翀也有春社题材相关的绘画作品传世。
名称:明代 张翀 春社图卷
作者: 张翀
创作时间:1642年
尺寸:29.5cm×520cm
材质:纸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明代
图片清晰度:高清
《春社图》描写古代春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分官府和民间二。皆祭社神祈求丰年。“村落多聚男女士庶,走马闹鸡,壶觞行乐,以兆一岁丰稔之意。”卷中人物众多、携酒卖饼,饮酒作乐,杂技演剧,反映农家沉醉在喜气洋洋的节日之中,古代文人画家描绘这样题材的作品比较少见,有则大都为壁画或民间艺人所作。
<< 滑动查看
名称:春游图
作者: 仇英
材质:纸本青绿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明代
除了春社外,还有一些春天的节俗活动。社祭,就是杀牛宰羊,供奉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祭品因地而异,如湖北用“社粑”,湖南用蒿菜糯米蒸制的社饭,山西则吃社面或社糕;社戏(或称作社火):南宋遗风,村落集资演戏剧酬神,如山西、甘肃、台湾等地至今保留,村民们自己装扮不同的角色身穿五颜六色的戏服,在正月里会持续社火的表演,以此来为新年祈福。
名称:清代 戴衢亨 小春熙景册(十六开)之七 里社报神
作者: 戴衢亨
尺寸:19.5cmx37.4cm
材质:纸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石渠宝笈名作珍赏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立春祭包括几项重要节俗活动,例如鞭春牛,浙江衢州妙源村的立春祭中,孩童鞭打春牛,象征开启春耕,老农牵牛示“第一耕”;祭春神:献花篮、行香礼,祈求风调雨顺,伴有吟诗、击鼓等仪式。此外,放风筝与踏青采蒿也多在春日节俗活动中出现。春社日或清明前后,黔阳、山东等地有放风筝习俗,寓意祛病消灾。
名称:清代 董诰 开韶集胜图册(八开)之一 春社延宾
作者: 董诰
尺寸:23.8cmx25.4cm
材质:纸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此画作中有楷书作题跋:“献岁村农乐事多。草堂罇爼众宾罗。去年仓廪已充实。更祝今年富黍禾。”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春社相关活动主要是为了乞求来年的“年富黍禾”,是人们的一种祝愿与美好的祈福。
名称:清代 黄钺 画京辇春熙册(十二开)之十一 燕九嬉春
作者: 黄钺
尺寸:25cmx32.1cm
材质:纸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名称:清代 黄钺 画春台熙皋册(十六开)之六 春郊社鼓
作者: 黄钺
尺寸:29.2cmx35.8cm
材质:纸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03
春之书
● 书法的春天
山水画、风俗画可以让我们直接感受到春天的景色与相关的节俗活动,而书法中也有许多与春天相关的作品。
这些作品或是宋代尚意书家代表笔下的潇洒风流,或是清代馆阁书家笔下的御制诗词,再或者是金石书家的楹联之作,他们从不同方面展示着与春天息息相关的一切。书法不同于绘画的直白,它是更高级的艺术形式,是无形之画,无音之乐。通过古代书家书写的与春天相关的作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春日情思。
名称:值雨帖
作者: 米芾
创作时间:1103年
尺寸:25.6cmx38.6cm
材质:纸本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
米芾书法著名于时,行、草书博取众长,自成一家,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这件作品是米芾52岁时所书,展现了其行书的“八面出锋”与春雨意境的交融。作品笔法恣肆豪放,字形欹侧多变,恰如雨水节气中草木萌动的灵动感。释文中“值雨”二字更直接呼应春季的气候特征。春雨在文学与艺术上多有体现,诗人杜甫那首春夜喜雨便是最好的诠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谈到春天,春雨让人浮想联翩,那么春天的花应该也是令人期待的。“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便有一件与春天的花相关的作品《花气薰人帖》,此帖以草书书写春日诗思,笔势苍劲中见拙趣,诗句“花气薰人欲破禅”将花香与禅意结合,书法线条的流动感与春日的生命力相得益彰,被誉为“劲若飞动”的典范。
名称:花气薰人帖
作者: 黄庭坚
创作时间:1102年
尺寸:30.7cmx43.2cm
材质:纸本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花朵开放时的香气薰来,彷佛使平日修行禅定的功夫都被破除了,过了中年竟然还有这样为花感动的心情,到了春天,有着写诗的念头,却又像一层一层逆水的滩头,船要上行,何其艰难啊。黄庭坚此帖笔势飘动隽逸,笔力恍惚,并不拘泥于行气排列。乍看之下,似乎是排歪了,事实却正是它的精彩之处。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其散文、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更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古文八大家。苏轼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其词开创词坛“豪放”一派,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的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赋亦有名气,最知名者为贬谪期间写的《赤壁赋》。除此之外,其还有一件作品在文学史与书法史上也十分重要。
<< 滑动查看
名称:洞庭春色赋
作者: 苏轼
创作时间:1095年
尺寸:28.3cmx306.3cm
材质:白麻纸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吉林省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 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 犹如袅袅的春风,清闲地飘荡在天宇之上。吹动洞庭的滔滔白浪,涨满了北方大河的苍湾。携着佳人一起去那里游览,让清风吹拂我们的鬓发和佳人的发髻。春天的雨和春天的风都在历代文人的笔下变得那么亲近、温暖,在苏轼笔下的春风似乎像一位友人可以听你诉说,像一位佳人可结伴同游。此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苏轼以行书描绘太湖春景,笔意雄劲而结体短肥,赋中“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的意境通过飞白与轻重对比跃然纸上。明代张孝思称其“结构严整,郁屈瑰丽”,展现了春色之壮阔。
在古代士人的学习与政治生涯中都离不开书法,不管是幼学启蒙还是科举应试或者步入仕途后的有朋相酬,似乎都与书法密切联系在一起。前面的几幅书法作品是出自作者的自然书写,接下来几幅书法作品是“应制书法”,或是御制之作或是作者进贺之作,或奉皇帝命令创作的书法作品或是自己职业的感悟,主要用于官方场合,比如庆典、祭祀或者赏赐大臣之类的,这些作品整体上要更加规范与典雅。
明清应制书法是宫廷权力与艺术交织的产物,虽在艺术创新上受限,但其严谨法度与历史价值仍为书法史的重要篇章。研究这些作品,不仅可窥见帝王审美倾向,亦能理解传统书法在政治框架下的生存逻辑。
文徵明一生沉浸于诗、书、画中,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吴门四才子”。以诗、书、画专长而论,书之祝枝山、画之唐寅、诗之徐祯卿似均在文徵明之上,而独文徵明则三者均长。
<< 滑动查看
名称:立春进贺帖
作者: 文徵明
尺寸:27cmx637cm
材质:纸本手卷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艺术时期:明代
《立春进贺帖》文徵明取法黄庭坚笔意,毫无疑问是他早期的作品,因取法黄庭坚,为其积累期之作。文徵明最终觉得黄庭坚的“大收放”并不在于笔画收放本身,而是巧妙揖让中的意蕴和行气,理解到了这点,文氏最终注意调整笔锋,使笔法丰富化,更加注意藏锋和折笔,黄庭坚的长枪大戟变得绵劲迟涩、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名称:明代 董其昌 春日行书轴
作者: 董其昌
创作时间:1628年
尺寸:118.2x43.6cm
材质:纸本墨迹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石渠宝笈名作珍赏;三希堂法帖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名称:清代 汪由敦 楷书苏轼春帖子词轴
作者: 汪由敦
尺寸:115.5cmx59.7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蔼蔼龙旂色,琅琅木铎音。数行宽大诏,四海发生心。晹谷宾初日,清台告协风。愿如风有信,长与日俱中。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从今八千岁,合抱是灵椿。瑞日明天仗,仙云拥寿山。猗兰春昼永,金母在人间。苏轼春帖子词。臣汪由敦敬临。”从落款可以看出这应是汪由敦临摹的苏轼《春帖子词》以上呈帝王之作。作为馆阁体代表书家,汪由敦此作表现出馆阁体书法点画工整、光洁平直、字形大小整齐的特点和端庄典雅的艺术风尚,是其代表作品。
同样的,张照此幅作品也是应制之作,“上苑韶光霭。神州曙景鲜。暖回青琐里。日丽紫宸边。击壤歌尧代。瞻云乐舜年。香衢连绣毂。宝殿羃祥烟。解冻浮轻舫。游春跨锦鞯。分明溪柳色。点缀野花妍。午静来双燕。天晴放纸鸢。东皇会陶冶。次第发生全。御制赋得春色满皇州。臣张照敬书。”
应制书法通常在内容的选择上多为历代经典篇章、诗词,风格上较为典雅和隆重且有祥瑞之气。张照(1691—1745年),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书法家和戏曲作家。书法初学董其昌,中年出入颜、米,为“馆阁体”书法代表者。乾隆初年所谓的“御书”匾额和书画题跋多由他代笔。奉旨与允禄主持续修康熙朝音乐著作《律吕正义》,撰拟文庙乐章,参加编撰宫廷书画著录《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书法汇刻有《天瓶斋帖》。
名称:清代 张照 书御制赋得春色满皇州轴
作者: 张照
尺寸:340cmx133.5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艺术时期:清代
04
春之韵
● 花鸟中的春天
中国传统绘画大致可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花鸟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内容不仅有花卉、禽鸟,还包括鞍马、畜兽、竹石、蔬果、鱼藻等等。随着春天的到来,温度逐渐升高,又快到了一年一度上画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花会在此时竞相开放,让我们一起通过历代花鸟画中与春天相关的佳作提前开启赏花。
最早应该追溯至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能够发现鸟存在的痕迹了,四千年前的人类已经可以用线条高度概括动物外形特征,这些动物纹的含义,学术界有图腾、祭祀、辅助巫师之神物等不同说法。
名称:商 佚名 青铜鸟形饰
作者: 佚名(先秦)
创作时间:商(前1600~前1046年)
尺寸:高13.1cm,宽7cm,厚0.5cm
材质:青铜
作品类型:青铜器
收藏机构: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艺术时期:先秦
名称:先秦 佚名 青铜鸟形饰
作者: 佚名(先秦)
创作时间:西周
尺寸:6.7cm x 13cm
材质:青铜
作品类型:工艺美术;雕塑雕刻;青铜器
艺术时期:先秦
唐代有一著名花鸟画家边鸾,擅于运用颜色,写实功力非凡。最擅长画花鸟折枝,折枝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这一技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到了五代花鸟画以黄荃、徐熙最为闻名,宋人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名称:五代 黄筌 长春花鸟图册(十二开)之一 梅竹翎毛
作者: 黄筌
尺寸:24.2cmx25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五代
名称:五代 徐熙 花鸟图轴
作者: 徐熙
创作时间:南唐
尺寸:204cm×159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五代
两人绘画气息不同,却各有胜致。徐熙所作花木禽鸟,形骨轻秀,独创“落墨”法,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彩,使色不碍墨,不掩笔迹,一变黄筌细笔钩勒,填彩晕染之法。然当时黄筌在图画院占优势,斥徐熙为“粗恶不入格”至熙未能入画院。黄居宷主持画院时,专以黄氏体程式,独步一时。米芾说:“徐熙、徐崇嗣花皆如生。黄筌惟莲差胜,虽富艳皆俗。”又说:“黄筌画不足收,易左风流王谢家,尽携当画到天涯,却固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春茶落墨花。”
到了宋代,宋代建立了画院制度,画家地位提高,花鸟画发展到宋代是一个高峰。宋代花鸟画的代表一定离不开宋徽宗赵佶,他本人就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在书法上也开创了别具个人特色的“瘦金体”。
宋代花鸟画不再是单纯写实,开始追求格调意境,因此墨梅、墨竹在宋代较多出现,并在苏轼、文同等文人士大夫中流行,文人们多喜欢画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等,以物写情,托物言志,开拓了花鸟画的新意境。
名称:宋代 赵佶 花鸟图轴
作者: 赵佶
创作时间:1120年
尺寸:115.5cmx67.8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名称:竹枝小鸟图
作者: 赵伯驹
尺寸:23.4cm×21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宋代
名称:宋代 赵昌 竹子翠鸟图页
作者: 赵昌
尺寸:23cmx30cm
材质:纸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宋代
赵昌,字昌之,广汉(今属四川)人,一作剑南(今四川剑阁之南)人,生卒年不详。性情爽直高傲,刚正不阿。时州伯邵牧争求笔迹,不肯轻与。工书,擅画花果,多作折枝花,兼工草虫。初师滕昌祐,后过其艺,亦效徐崇嗣“没骨法”,常于清晨朝露未干,围绕花圃观察花木神态,调色描绘,自号“写生赵昌”。当时盛行厚彩重色,而赵昌所作一片平滑,明润匀薄,活色生香。
名称:梅花图页
作者: 佚名(宋)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宋代
《梅花图》页,宋代花鸟团扇,小写意,题材上,宋代出现了水墨梅、兰、竹、菊,淡墨挥扫,不专以形似,独得于像外。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崇高、贞洁、虚心、向上、坚强寄于“四君子”上,这种文人画思想的加入为花鸟画注入新的内容。
名称:宋代 赵佶 梅花绣眼图页
作者: 赵佶
创作时间:北宋
尺寸:24.5cmx24.8cm
材质:绢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故宫名画记;历代绘画大系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图中梅枝瘦劲,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俏立枝头,鸣叫顾盼,与清丽的梅花相映成趣。此图虽然景物不多,却颇为优美动人。所绘梅花为宫梅,经过不断剪枝,人工修饰痕迹较重。此种梅的画法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种富贵气息,这样的风格趣味为宫廷所好尚,显然代表了皇家的审美意味。
结语
当视线掠过祖国南北千山万水的苍翠青绿,驻留在各地春日节俗的酒旗风暖,继而感受古人恣情或应制之书,最终落眼于历代画家对春天花鸟的描绘,我们完成了对「春」的立体朝圣。这场展览不仅是艺术史的多面展示,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春日雅集——山水画家以皴擦点染重构自然秩序,风俗画卷用叙事性笔触凝固人间烟火,而花鸟册页则通过折枝构图提炼着生命的诗意。春之永恒,恰在于它既是四时轮转的物理节气,亦是文人心中不灭的精神原乡。愿这些穿越时空的春日碎片,能在观者心田播撒下美的种子,待东风再起时,绽放属于每个人的艺术春天。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明溪]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