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本馆动态

传承优良家风,涵养清廉文化

发布时间:2024-10-15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图片

       优良家风中蕴含着廉以养德、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等价值观念,对强化个人廉洁意识、塑造廉洁品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应当注重优良家风的培育和塑造,把家风建设作为厚植廉洁文化的有力抓手。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对人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形成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是塑造人的精神追求的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等传统家风,含有丰富的廉洁元素,不仅影响着家庭成员对廉洁之行的最初心理和情感认同,而且为今后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刻下深深烙印。



图片

      古代清廉家风的传承离不开家庭教育。古人认为,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最重要场所。家长要以身作则,亲自示范,教育孩子要正直、诚实、勤俭节约。这样,孩子们才能在家庭中学会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廉洁正直的人。

01



孔子“训子鲤”: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


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


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


孔子问:“学礼了么?”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


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称为“过庭训”。                           图片

02



司马谈“命子迁”: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认为自孔子过世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统一,有许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

然而作为一名太史令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不安,因此临终时边哭边嘱咐儿子司马迁,希望它能子承父业,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命,最终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图片

03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图片

04



欧阳修《诲学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欧阳修劝戒子孙要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

告诫后代: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

若不能时刻磨炼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图片

图片

     古代清廉家风代表了古代家庭中的廉洁正直和勤俭节约的精神,这种价值观被广泛传承,并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中,好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价值多元、思想意识多样的网络信息时代,每个公民、每个家庭都应在好家风的熏陶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形成以家庭和社会的双向发力共育廉洁家风、浸润廉洁文化的生动局面。我们应该学习古今清廉家风的精神,以此为指导,培养自己的品德,做一个廉洁正直、勤俭节约的人。

信息来源:柳州新世纪高中


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