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本馆动态

人间至味是团圆!广西人的元宵是这样过的......

发布时间:2022-02-16作者:灵山县图书馆来源:点击:

分享到:
正月十五闹元宵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在广西,除了食物上的差异
还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


一起来看看
广西人的元宵节
怎么过吧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广西各地丰富多彩的元宵节文化。首先在食物上,就有不小的差异。


不少地方人们元宵节吃汤圆,而在上林、靖西等地,人们有吃油团的习俗,有的地方也称为煎堆、油堆等,也是小圆球形儿,表达大家对团团圆圆的期望。


此外,在天等、德保、邕宁、马山等地的壮族人民在元宵节吃大粽。



图片

即使是汤圆,也是各形各色,除了常见样式,还有拇指大小的无馅汤圆,以浓浓的红糖姜汁煮开,吃着暖身又够劲儿;还有的地方汤圆有拳头那么大,不爱的人吃一个也嫌多,但是对于喜爱的人来说,四五个一碗装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汤圆


灯火里的元宵

the 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最隆重的活动就是灯会。俗云:“三十晚的火,十五夜的灯”。

广西的灯会盛行于清末、民国间。新中国成立前,灯会以桂林、梧州、桂平、玉林、钦州等地最为兴盛,尤以桂林的“龙灯出游”最为壮观。近年来,南宁地区元宵灯会很盛行。

                        ▲ 桂林“龙灯出游”

                        ▲富阳街灯节 图/贺州之声


在客家话中,“灯”“丁”同音,挂灯意即挂丁,于是,元宵花灯又具有了这样的民俗意蕴——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

在客家人聚居地区,凡上年添有男丁的人家,必于元宵或前几日挂灯。梧州岑溪地区也有这样的习俗。

                        ▲图/贺州之声



踩风车

the Lantern Festival

 

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酷爱踩风车活动,以每年的元宵节、三月三、六月六最为热闹。

当地人们身着民族盛装,有的踩上风车一显身手,有的呐喊助威,还有的在人群中相看心上人。从最初的求子求福,踩风车活动在当代成为了青年男女交谊的渠道。



在踩风车时,青年男女可显示自己的踩车技艺,常耍的技艺动作有单手吊圈,双手吊圈、360度翻杠、座立吊板等。

                        ▲图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打扁担

the Lantern Festival

 

“壮族打扁担”在壮语中又称“打鲁列”和“谷朗”。起源于古代壮族先民“打舂堂”活动。

“打舂堂”即是舂米,壮族人民每年收割新稻要举办尝新节,舂新米、做新饭,祭祖祭鼓神,然后大家尝新米,以祝贺丰收。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有这样的记载:“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舷皆有徧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

                        ▲唐·刘恂《岭表录异》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古代壮族原先用舂米的木杵和木臼作为工具娱乐,每到元宵节必跳舂堂舞,后来觉得木杵木臼过于沉重,不便于搬运,就改为扁担替代,后来又以扁担击打凳子,演变形成现在的“壮族打扁担”。

舞时每人各执一条扁担,围于一条长凳两边,按传统的点子节奏,互相击打。这是古代壮族人民舂米劳动的生动写照。

                               ▲加方扁担舞 黄羽/摄


在桂西一带的马山、都安、武鸣、上林、忻城、平果等县的山区里,一直保持着这一习俗。每逢节庆之日,打舂堂便成村村寨寨,壮、瑶人民自娱自乐的表演节目,以春节最为热闹。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人们盛行打舂堂之乐,祈愿五谷丰登。





苗族坡会

the Lantern Festival

 

在“百节之乡”融水苗族自治县,这里的苗族坡会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系列坡会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七,苗族群众每天四处赶坡,热闹非凡。


                        ▲融水苗族坡会 图/陆莲 摄影


在众多的坡会中,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规模最大的坡会当属正月十六的“香粉十六坡”和正月十七的“安陲十七坡”

                        ▲图/陆莲 摄影


香粉十六坡,又称为香粉古龙坡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附近数十里的苗族男女身着民族服饰,拿着芦笙,牵着马匹,结伴赶往古龙坡。

坡会活动丰富多彩,芦笙踩堂、舞龙耍狮、斗马斗牛、斗鸟斗鸡,接连不断,营造浓浓的节日氛围。

                        ▲斗马 图/陆莲 摄影


“安陲十七坡会”的最大特色是古老神秘的芒篙,因此又称“安陲芒篙节”

芒篙节上,脸戴芒篙面具,身披芒草的青年,在芦笙队的引导下,跳起神秘的芒篙舞,气势震撼。

                        ▲芒篙舞 图/覃定超 摄影



唱采茶

the Lantern Festival

 

“唱采茶”是桂南广大农村的60、70、80们的集体记忆,除了在元宵、中秋时节,农闲时,有的人家会请来“采茶团”唱上十天半个月。

在村里最宽敞的禾塘(晒谷场)搭起戏台子,天黑一开场,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围到了戏台前……在那个花五毛钱就能称一袋瓜子边嗑边看戏的年代里,“唱采茶”可是“大新闻”。


随着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多彩,现在平常已经很少见了。在玉林博白、防城港、钦州等地,还有一些著名的采茶戏团,在钦州市区,每逢元宵节都有几场“唱采茶”。



桂南采茶戏于明代从江西传入,到了民国期间,逐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史中一个独特剧种。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都呀”。

采茶戏最初以采茶活动为主要表演内容,内容多为种茶、制茶的劳动过程。后来渐渐加入其他日常生活元素,唱腔古朴婉转,发音以白话为主,也有客家话和地方话,地方特色浓郁。




广西八音

the Lantern Festival

 

“八音”之称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尚书》中就有多处典故,当时指的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以不同材料制造的乐器,也泛指音乐。

这里的“八音”说的是广西各地流行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在桂南壮族聚居地,春节元宵期间,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活跃于乡镇村街,都离不了八音伴奏。


各地的八音所用乐器或有差异,常用的有唢呐、马骨胡、土胡、葫芦胡、三弦、竹笛、锣、鼓、钹等。既有土生土长的乐器,如马骨胡,也有吸收其它民族的乐器。

                        ▲图 | 靖西市人民政府网

在玉林地区,主奏乐器是唢呐,最常见的配置为“唢呐两只,大锣、大钹、小锣、板鼓各一件”。当地人民在元宵佳节、婚娶、祝寿、祭祖等风俗活动中经常请八音演奏。

又如桂南壮族八音,主奏乐器也是唢呐,有大、小两种,民间俗称“大角”或“大笛”,此外,还有一种本地的小唢呐,状语称“比咧”。



团团圆圆 日子甜甜
愿灯火璀璨 岁岁团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