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本馆动态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都江堰告诉我们智慧何以不朽

发布时间:2025-04-23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图片

图片


四川都江堰火了。


这种火爆自年初以来就呈持续增长态势。


伴随着元旦、春节、清明假期旅游高峰,游客与旅游收入的增长一路攀升。


都江堰除水利价值外,另一核心价值在于建造它的智慧,而这种智慧能传承两千多年,靠的是历代书籍的传承。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在致敬都江堰的同时,更要致敬传承智慧的书籍。


图片

▲都江堰宝瓶口。(图片来源: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网站)


图片

▲通济堰江鱼堤泄洪闸。(图片来源: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网站) 


23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西北山口,承受着汹涌南流的岷江的强烈冲击。江水受阻于玉垒山后,如脱缰的野马冲向低洼的成都平原,使得成都平原西部常常饱受水涝灾害的侵袭,而东部则干旱缺水。


李冰父子带领蜀地人民开启了一场改天换地的水利工程。他们巧妙地运用地形和水利原理,通过精妙的规划和艰苦的劳作,让汹涌的岷江之水转而东流至成都平原。


图片

▲天府粮仓。(图片来源: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网站)  


从此,在江水的滋养下,成都平原“水旱从人”,变得肥沃富饶。


一项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到现在仍在发挥巨大作用,让后世不得不钦佩都江堰蕴含的伟大智慧。而都江堰的建造及修护智慧之所以能相传至今,主要依靠的是历代典籍的传承。


《史记·河渠书》最早明确记载了李冰在蜀郡治水的故事,《水经注·江水》《风俗通》等典籍,都详尽地叙述了李冰在成都平原治水灌溉的过程和经验。


通过典籍的不断总结和传承,古代先贤的美好事迹、成功经验得以代代传承,从而教化了一代代的后来者。


图片

▲《尚书》资料(图片来源:光明网)  


中国向来有著书传道的传统,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古人就用竹简书写典籍,“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籍被殷商史官收藏于秘府之中。


之后,西周王朝传承了殷商典籍,东周的诸侯国又传承了西周的典籍;汉朝收集了藏于民间的先秦典籍,建立太学传承文化与智慧。


图片

▲《上博楚简·容成氏》。(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贰)》)


图片

▲《清华简·筮法》。(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 


图片

▲蝴蝶装、包背装示意图(图片来源:江西社科微信公众号


魏晋时,纸张逐渐取代竹简,后又经过唐代的经折装、旋风装,宋代的蝴蝶装、元代及明前期的包背装,直至明中叶出现线装本,书籍装帧形式日趋完善,所能保存的文字数量更多。再加上印刷术的日臻成熟,书籍内容的呈现更是花样翻新。


明清时期,除了《四书五经》等考试用书外,像小说、佛经、《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各类书籍在民间广为传播。


图片

▲《天工开物》插图——踏车。踏车是旧时依靠人力的一种引水机具。(图片来源:新京报)  


当代,电子出版物与纸质书共同发挥着书籍的社会价值。当我们翻开一本书,就是在开启一场与智者对话的精神之旅。


中华文脉传承数千年,阅读始终是我们获取新知、启迪智慧的重要途径。读书能使我们坚韧不拔,让我们在困境中不屈,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旅行,我们从中学会理解、包容和爱,更懂得生活的真谛。


值此世界读书日之际,让我们以阅读为桥,让古老的智慧跨越时空,与现代的灵魂深情相拥。


END

阅读是心灵的相遇,智慧的回响
在这个世界读书日
让我们共同探寻文字的力量


哪本书曾为你点亮一盏灯?
是它让你在低谷中重拾勇气
还是在迷途时找到方向?


那些改变你认知、丰盈你生命的“人生之书是什么?
快来留言区与我们一起分享吧!

监制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图片



图片
图片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推荐阅读


图片

石榴籽的誓言:我们,共守山河岁月长

图片

每天都是读书日 | 一起学习,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片

四川为什么是“天府之国”?一站式打卡积淀千年的“锦绣四川”


图片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