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本馆动态

世界非遗看中国丨中国木拱桥——长虹饮涧 木艺天工

发布时间:2025-03-24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虹饮涧

木艺天工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图片


在华夏广袤大地上,蜿蜒河流与山峦相依。潺潺流水之上,优美弧形身姿横跨,宛如长虹饮涧,这便是中国木拱桥。它们静卧青山绿水间,既是交通要道,也是传统建筑文化明珠。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蕴含古人智慧与精湛技艺,2009年入选非遗名录,在世界舞台彰显独特魅力。

图片
图片

01

图片

非遗名片

世界非遗看中国

非遗


图片
图片

项目名称: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项目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 (名册) 项目

列入年份:2009年

项目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世界非遗看中国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图片

项目介绍

世界非遗看中国

非遗


图片
图片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一种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独特的编梁式木拱架结构搭建木拱桥的传统手工技艺。这种技艺无需一钉一铆,仅靠木材之间的相互穿插、挤压形成稳定的拱架结构。

其工序复杂,从选址、选材到搭建,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技巧,且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在师徒、家族间传承,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艺的杰出代表。

历史发展

中国木拱桥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当时,《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虹桥便是木拱桥的典型代表。这种桥梁形式在宋、元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分布区域逐渐扩大。明清时期,木拱桥在技术和造型上不断完善,适应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交通需求。

到了近现代,虽然受到现代桥梁技术的冲击,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依然得以传承和延续。

历史发展

结构独特,坚固耐用

木拱桥采用编梁式木拱架结构,通过巧妙的力学原理,将木材的抗压性能发挥到极致。许多古老的木拱桥历经数百年风雨和洪水冲击,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这一技艺的高超。

就地取材,环保实用

建造木拱桥多选用当地的优质木材,如杉木等。木材是可再生资源,相较于其他建筑材料,更加环保。同时,木拱桥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实用性,既能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又能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

工艺精湛,独具匠心

木拱桥的建造工艺复杂,从木材的加工、榫卯的制作到拱架的搭建,都需要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整个建造过程全凭手工操作,每一座木拱桥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和智慧。

世界非遗看中国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图片

传承与发展

世界非遗看中国

非遗


图片
图片

传承价值

文化价值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状况,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木拱桥常常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相结合,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艺术价值

木拱桥的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其桥身的装饰、雕刻等艺术元素,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为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传承与发展

薪火相传育匠才

老工匠是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的核心。他们引领年轻学徒深入现场,从山林选优质木材,到工坊精细雕琢榫卯,逐一示范。学徒在实践中积累,领悟传统技艺精髓。

院校积极助力,开设相关课程,既授传统技法,又融入现代建筑理论。学生借助先进技术解析结构,融合新旧知识,成长为兼备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的传承者。

多维传播扬技艺

借助现代媒体,以精美纪录片、短视频,全方位呈现木拱桥营造技艺魅力。于社交媒体发起话题,吸引网友参与,让古老技艺广为人知。

开展多样线下活动,如主题展览、体验工坊。观众观赏木拱桥模型,还能亲手拼接榫卯,感受传统技艺温度。

协同聚力恒守古韵

政府出台政策,为技艺传承筑牢根基。科研机构以科技助力木拱桥修复保护。

企业探索创新,将技艺融入文创、景观,促其发展。民间团体组织志愿活动,宣传理念,凝聚力量。多方携手,共同守护这一古老技艺,使其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世界非遗看中国

图片
图片
图片

04

图片

参观体验

世界非遗看中国

非遗


图片
图片

廊桥之乡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

泰顺县有着“廊桥之乡”的称号,这里至今保存着34座形态各异的木拱廊桥。

图片

当地木拱桥

全国各地

在福建、浙江等地,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木拱桥。游客可以前往这些地方,实地欣赏木拱桥的壮丽身姿,感受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独特韵味。同时,还能与当地的工匠交流,了解木拱桥的建造和保护情况,亲身感受传统营造技艺的魅力。

图片

世界非遗看中国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穿越千年岁月,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杰出代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内容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泰顺县人民政府、 屏南县人民政府。

本文用于公益宣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