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
古时惊蛰当日,一些地方人们有用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惊蛰打小人驱赶霉运习俗。
此外还有“蒙鼓皮”“吃梨”“祭白虎化解是非”等。
“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
二月二,又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或兴龙节,其日期一般在农历惊蛰前后。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意味着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故自古以来,人们在龙抬头时节,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并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纳祥转运的日子。
古人认为惊蛰时,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们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古时候,人们相信雷神是一位长着鸟嘴、人身、翅膀的大神,他一手持锤,一手击打环绕周身的天鼓,发出震耳欲聋的雷声,以震动人间。因此,惊蛰这天有祭祀雷神的习俗。
在惊蛰这一天,不仅天上的雷神在击鼓传雷,人间也有一项重要的活动——蒙鼓皮。根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的记载:“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意思是惊蛰时节,万物复苏,蛰虫开始活动,鼓声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祈求新的一年好运连连。
惊蛰时节平地一声雷,家中的爬虫走蚁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在广东一带民间有在惊蛰“祭白虎化解是非”的习俗。据称白虎为口舌之神,每年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