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6作者:来源:点击: 次
中国茶
茶和天下
谦和礼敬
在悠悠华夏历史长河中,茶,宛如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是饮品,更凝聚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智慧。2022年11月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荣耀时刻,标志着中国茶正式登上世界非遗大舞台,向全球展现独特魅力。
非遗名片
项目名称: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项目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列入年份:2022年
项目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简介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涵盖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制作,以及茶饮用分享的知识技艺。经传承,发展出六大茶类与2000多种茶品,满足民众多样需求。饮茶品茶贯穿国人生活,是交友、婚礼等活动的重要沟通媒介。
此遗产项目传承至今,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成熟技艺。它体现谦、和、礼、敬价值观,影响人格塑造,还借丝绸之路促进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历史发展
中国制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开启了人类与茶的不解之缘。随着时间推移,茶的用途从药用逐渐向饮用转变。唐代,陆羽撰写《茶经》,系统总结制茶、饮茶经验,推动茶文化蓬勃发展,饮茶之风在文人雅士间盛行,并向民间普及。
宋代,点茶技艺达鼎盛,斗茶风靡全国。从宫廷到市井,人们热衷比拼茶的品质、点茶技巧和茶盏精美度,推动制茶工艺精益求精。明清时期,散茶冲泡成主流,各类制茶工艺成熟细化,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六大茶类形成,奠定现代制茶技艺基础。此后,中国茶经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贸易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刻影响全球饮品文化与生活方式。
技艺特色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流派众多、各具特色,每种茶类工艺都蕴含独特魅力。
绿茶:杀青为要,高温瞬间灭活氧化酶,留存鲜绿与养分。杀青方式多样,如炒、蒸、烘。西湖龙井以 “抓、抖、搭” 等十大手法炒制,茶形扁平、香气清高;碧螺春精心炒制,卷曲如螺、白毫显、香气浓。
黄茶:关键在闷黄。杀青或揉捻后堆积茶叶,湿热催化茶多酚非酶氧化,造就黄叶黄汤、滋味醇和。君山银针闷黄时严控温湿度与时间,风味独特。
黑茶:渥堆发酵是标志。茶叶堆积,微生物助力发酵,生成醇厚风味与陈香。如普洱茶熟茶,经此工序口感顺滑、茶性温和,越陈越香。
白茶:以萎凋干燥为主。萎凋时茶叶自然失水,内含物质转化,保留毫香清鲜、滋味清爽。像白毫银针、白牡丹,芽肥毫满。
乌龙茶:摇青与做青是关键。摇青使茶叶碰撞,叶缘破损氧化;做青调控发酵,形成 “绿叶红镶边” 及花果香、醇厚回甘的特质。武夷岩茶 “岩骨花香”,铁观音音韵独特。
红茶:全发酵茶,发酵是风味关键。适宜温湿度下,茶多酚氧化生成茶黄素等,茶汤红亮、滋味甜醇、香气馥郁。祁门红茶 “祁门香” 闻名。
花茶:核心在窨花。鲜花与茶坯按比例拼合,茶叶吸香。窨制精准控温、时等要素,让花香茶香相融。茉莉花茶多次窨花,香气鲜灵、滋味醇厚。
传承与发展
1
传承价值
文化价值:体现中华民族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理念;培养平和包容心态,形成含蓄内敛品格,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彰显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
社会价值: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交流、沟通重要方式,相关礼俗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茶文化带动茶产业发展,在提供可持续生计、增进性别平等、促进乡村振兴、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历史价值: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世代传承,贯穿于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传承与保护
师徒传承:倡导传承人依传统授徒传艺,师徒间口传心授,使技艺传承保持原汁原味,延续古老技艺的纯粹性。
院校培养:借助中职与高校资源,多维度培育专业人才。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操作,为传承储备新生力量,确保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培训提升:开设保护传承培训班,针对传承人群体,强化能力建设,提升技艺与传承意识,推动相关技艺与习俗更好地传承发扬。
宣传推广:通过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巡展等,提升青少年保护意识。多样化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吸引大众关注与参与。
协同保护:成立保护工作组,多方联合制定计划。从加强确认管理、提升建档水平,到开展学术研究等,全方位协同合作,共同推进传承实践。
中国茶,承载千年香,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守护这份文化遗产,让茶香飘溢全球,让古老文化在传承创新中闪耀光芒。
内容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本文用于公益宣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