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书推荐

灵山阅读

发布时间:2025-06-27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图片



「幽径迎扉」


引导观者视线自然移向画面重心——友人的居所或相聚的场景


访友之趣,尽在途穷见舍的欣然。画家以曲折幽径为引,竹影掩映处,茅檐半露,似含温情相候。行旅者沿溪过桥、穿林拨叶,跋涉之劳皆在望见扉门一刻化作欣然。


此处不仅是友人居所,更是心灵的归处——远山为屏,清溪为伴,一隅草堂便成天地。画中路径蜿蜒,实则暗喻知交相会的殷切;柴扉半开,恰似主人闻声出迎的默契。当视线随幽径停驻于扉前,山水之远与情谊之近,终在此刻圆满相融。


图片

吉光珍寿册 元唐棣松岩访友图页

外文名称:Visiting Friends on the Cliff amongst the Pines

作者:唐棣 

尺寸:25.5x25.8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历代题跋:1.题签,本幅,楷书。唐棣松岩访友。2.题跋,赵秉冲,对幅,行楷书。奇松盘绕径欹斜。缓步同寻隐士家。罇榼携来佐清供。豆棚藤架话桑麻。唐棣松岩访友。


“幽径迎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心中,承载着丰富而深远的象征意义,它凝结了文人的精神追求、审美理想和人生哲学。


古代文人常沿着幽径去拜访友人,这条小径便象征着求知问道、寻求精神启迪的旅程。精准的人物刻画使静态画面充满动态的叙事感,观者仿佛能听到主客之间的寒暄对话,感受到久别重逢的喜悦或惺惺相惜的默契。


图片

访友图轴

作者:马远 

收藏机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马远,山水取法李唐,能自出新意,下笔严整遒劲,用焦墨作树石,枝叶夹笔,多横斜曲折之态,石皆方硬多棱角,运用大斧劈皴及钉头鼠尾皴。


构图别具一格,人称“马一角”。楼阁大多运用界画而加衬染,极其精明。又工画水兼精人物、花鸟,有轩昂闲雅气象,后人将其与夏圭并称“马夏”。


作品最动人处,在于将“抵达的瞬间”凝固为永恒:


柴扉将启未启,

访客驻足阶前,

窗内人影依稀,

一切停驻在情感浓度最高的临界点。


这并非叙事的中断,而是邀观者以自身生命经验接续画面:“幽径迎扉”终成一座桥梁:连通过去文人与当下观画者,共享那份“在浩瀚宇宙中,终有人为我留一盏灯”的深心安顿。


图片

访友图页

作者:赵雍 

尺寸:50x44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元代 


赵雍(1289—约1360),元代书画家。书画继承家学,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亦作界画。


一个了然的眼神,

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盏新沏的清茶氤氲的热气,

已胜过万语千言。

那份“终于到了”的踏实感,充盈于室,无需赘述。


图片

寻梅访友图页

作者:佚名(宋)

尺寸:24x24.5cm

收藏机构:私人收藏

艺术时期:宋代


画面构图半边取势,严谨工细,柳条袅依,梅树含苞待放,画一文人骑在马背上,徐徐前行,回首低语。


前有一仆人带路,后有仆人二个,一个负箧,一个挑担,紧紧跟随,四人正欲过桥。远处水榭内,二高士对谈甚欢,后面有仆人拱手扶侍。远山若隐若现,河内罩网捕鱼。


“跋涉之劳化作欣然”的瞬间,

实为道家“心斋坐忘”的具象化:


当行者望见茅檐时,

身体的疲惫被精神归处的喜悦消融,

恰如陶渊明“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顿悟。


图片

携客访友图页

作者:刘松年

尺寸:28.4×29cm

艺术时期:宋代 


柴扉轻启的瞬间,友人素袍广袖的身影已含笑立于门前。他未及拱手,眼底先漾开温润的流光,仿佛幽径上每一枚青苔、每一折山石蕴藏的跋涉之苦,都在此化作云烟。


图片

山水人物(访友图)

外文名称:Landscape with Figures

作者:高岑

尺寸:28x36.8cm

收藏机构:弗利尔美术馆

艺术时期:清代


高岑,早年学朱翰,后学蓝瑛,所画平实,晚乃以己意行之 。善山水及水墨花卉,写意入神。


半角茅檐的“藏笔”制造悬念,比全景敞露更富诗意:


如王维《山水论》“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以碎片暗示整体。


图片

云庵访友图轴

作者:宋旭

创作时间:1602年

尺寸:136.3×29.5cm

艺术时期:明代


禅室倚中峰,禅心何所从。

焚香披梵筴,展具拜慈容。

绿借窗前竹,清分谷口松。

柴门常不掩,时有白云封。

右云庵禅师号诗并写图意。

万历壬寅中秋前六日,石门山人宋旭初旸写于弁山之法华兰若,时年七十有八。


宋旭,〔明〕字初旸,号石门、石门山人,崇德(今属浙江桐乡市)人,因家住石门(崇德在清代前称石门,即现崇福镇)遂以为号。喜游览,善诗,学画于沈周,工山水,宗巨然法,兼长人物。所画山水高华苍蔚,峰峦树林苍劲古拙,巨幛大幅信手拈来,亦颇有气势。


图片

溪桥访友图轴

作者:王谔

尺寸:172.1x105.8cm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王谔(1462—1544),字廷直,号东原子。幼好读书,酷爱绘画,每见山水、花鸟、虫兽和人物等,记于心,绘于画。


早年启蒙于萧风,后力学唐宋名家,尤着意南宋院体画家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反复临摹,自创新意。


主张“画以笔力墨气为本,笔墨相兼乃成名笔”。


晚年画益神妙精超,为明代宫廷画名家之一。所作《溪桥访友图》得清帝乾隆题咏赞赏。


图片

访友图轴

作者:沈颢

尺寸:111x29cm 

艺术时期:明代 


沈颢,工诗文,书法真、草、隶,无所不能。山水近沈周,晚年笔墨挺秀,点色清妍,深于画理。


乍见瞬间,胸中似有千叠浪涌,

是思念得偿的狂喜,

是历经跋涉的释然,

是高山流水终遇知音的慰藉。


古时多隐者高士,他们看破世事红尘,不争功名利禄,只愿高卧山林作逍遥游,来往的多是情趣相投的挚友,不避山高水长,不惧严寒酷暑,烹茗煮茶,诗酒酬唱,不胜欢洽。


图片

月夜访友图轴

作者:戴进 

创作时间:正统三年(1438年)

尺寸:147.5×73.6cm

艺术时期:明代 


戴进(1388—1462),山水师法马远、夏圭,中年犹守陈法,晚年纵逸出蹊径,卓然一家。所作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画人物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所作花鸟、虫草亦饶有生意,为“浙派绘画”开山鼻祖。


本单元聚焦“幽径迎扉”核心意象——以建筑为媒介的相聚仪式感,描述了友人的居所,相聚的场景以及主客相逢把酒言欢的场面。当友人的居所最终显现,建筑便从物理空间升华为心灵契约的实体印章。柴门轻启时,山水行旅戛然而止,而另一场关于诗、酒、道的漫谈,正随茶烟缓缓升起。


结语

图片


当我们追问“云为何停?屐向何寻?”时,已然踏上自己的心灵访友之旅。


山水意境作为访友图的基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人画家将友人的居所描绘在深山之中,并非单纯写实,而是文人"小隐于野"理想的表现。将高山溪瀑直接表现为"文人的精神世界",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


访友图中的路径,无论是蜿蜒山径、独木小桥还是溪中踏石,这些连接访者与被访者的通道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艺术家通过各种绘画语言,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式,堪称一首"视觉抒情诗"。这类作品融合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思考。


往期回顾


停云寻屐——中国访友绘画特展(一)


图片


停云寻屐——中国访友绘画特展(二)


图片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图片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