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春节专题讲座第一期:民俗共享

来源:发布时间:2025-01-31 作者:点击:

腊雪迎春

  图片

灵山县图书馆联合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开展2025年“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春节主题活动,本期推出特色讲座第一期——民俗共享,欢迎广大读者在线观看。

图片图片民俗共享图片图片  

(一)民间过大年

图片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图片

课程概览:

过大年是中国人自古至今的文化传统,大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本场讲座特别邀请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老师担任主讲人,生动讲述了大年的溯源、历史流变直至近代以来大年习俗的深描。传统意义上的大年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处在年度周期与四季循环的新旧交替时间关口,年节大戏从腊八启幕,三十、初一高潮,正月十五完美落幕,其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阖家团圆,围绕着除夕与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


主讲人:

萧放,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重大项目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首席专家。社会兼职有: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协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




(二)节日的味道——在生活中感知文化

图片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图片

课程概览:

在讲座过程中,李松老师以多年从事中国节日调查的丰富田野经验为依托,对节日的概念、节日包含的文化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他谈到的很多问题,如传统节日文化变迁的合理性,如何吸取传统节日中真正的文化价值,如何认识节日与假日的区别、如何防止过度表演化的节日等都很有现实意义。

主讲人:

李松,男,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多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出版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网络文化安全与民族文化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等项目;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数据库工程”、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拯救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及文化部重点课题“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项目”。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编辑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等职;并在山东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任特聘教授或研究生、博士生导师。





(三)二十四节气与民俗

图片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图片

课程概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创造和经验总结。当代中国人重视、传承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在于,既可以感知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也可以指导个人调节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本期讲座中,萧放老师将为大家解读“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讲人:

萧放,男,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重大项目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首席专家。社会兼职有: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协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




(四)老北京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观看视频    

图片

课程概览:

北京,不仅仅拥有着千年的建城历史,更拥有着集合大江南北的民俗和文化从而形成、演变过来的既有北京特色的传统文化。北京传统饮食文化,就是其中璀璨之星。本期讲座中,刘一达老师将为大家详细讲解老北京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讲人:

刘一达,男,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干部,《北京晚报》记者,广角专版主持人,北京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曾被评为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